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被征收农地为研究对象,在对目前流行的土地增值理论梳理基础上,对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构建农地非农化增值来源及增值机制的理论框架,从而为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管理问题提供的清晰可行的支撑。文章首先是梳理了现有的土地增值理论观点,并以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重点分析了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定义和来源,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实质是农地非农化后增加的地租的资本化价格,表现为农地非农化后价格的上涨。农地非农化来源主要自然增值和人工增值,论述了用途性增值是使得投资性增值和供求性增值由隐性变为显性的条件,并论述了其它影响因素如何通过投资性增值和供求性增值从而对农地非农化增值进行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地租表现模型和地价表现模型,说明了农地非农化增值的本质和根源时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增加。其次,通过进一步分析农地非农化增值前后的价值构成,构建了农地非农化增值的计算方法,并根据以土地出让和后续开发后再转让为节点分为增值收益Ⅰ和增值收益Ⅱ,同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测算方法的区别。最后,本文根据理论的测算方法选择了广州市的两个实际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了案例所在地的理论和实际的增值收益,并据此实证研究了案例中增值收益的来源,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现今的广州市征地补偿价格具有一定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的征地制度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了相应的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