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学和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比较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xcold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比较中医和佛教医学生命种类观、生命起源观及生命过程观。2探讨比较中医和佛教医学心身医学生理观。3探讨比较中医和佛教医学心身医学病理观,主要包括病因观、诊断治疗观。4探析佛教医学心身医学对中医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方法:本论文属于中医和佛教医学交叉学科文献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包含对中医和佛教医学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的文献分析和理论比较。结果: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而言,中医和佛教医学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注重心身关系,因此本论文侧重于从心身医学思想的角度去比较二者的异同。建立在佛教教理上的佛教医学和中医的生命观是其蕴含的心身医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本论文首先对佛教医学和中医的生命观进行简要比较。生命观的比较主要从生命种类观、生命起源观以及生命过程观等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比较发现:从生命种类的划分而言,《黄帝内经》和佛教都把“心”的因素作为划分生命种类的重要标准,即动物类生命有心知、植物类生命无心知,有情生命有情识识、无情生命无情识。当然,《黄帝内经》和佛教对生命种类描述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从生命起源观的角度而言,《黄帝内经》和佛教都明确指出了父精母血或父母精气对于生命出生的重要性,不同之处在于,佛教更强调了识(即阿赖耶识)对于生命出生的独特作用。中医和佛教医学都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生命必然会由盛转虚而终。佛教和《黄帝内经》在描述生命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佛教认为人生命的本识或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恒常存在的,有生、老、病、死的只是每一世的身心而已。在比较佛教医学和中医的生命观基础上,本论文着眼于中医和佛教医学心身医学思想的生理观和病理观两个方面的比较。生理观的比较主要探讨各自心理与躯体(身)的特质和关系。通过比较发现,中医的“形与神俱观”和佛教医学的“五蕴心身观”有如下相同之处:中医和佛教医学都认为生命包含身与心两方面,中医称形与神,佛教医学称色蕴与受、想、行、识蕴,佛教经典有时甚至也同样采用形和神的称谓来描述生命;都认为每一个生命的产生都和父精母血有关;二者都认为身是心的基础,中医认为神、魂、魄、意、志等是建立在五脏、血气、荣卫的功能活动基础上的,佛教医学认为受蕴、想蕴、行蕴是建立在识蕴基础之上的,而识蕴的产生又是以色蕴为条件(缘)产生的。中医的“形与神俱观”和佛教医学的“五蕴心身观”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医和佛教医学心身医学生理观在心的内涵、种类以及起源上的解读有别,中医的“神”的含义是涵盖身、心两方面的,这一点和佛教医学有很大的区别,佛教医学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四蕴、眼识、耳识、鼻识、口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只是指心,和身(色蕴)在内涵上完全不同。关于心的种类,中医除了提出五神理论和七情学说,佛教医学则有“八识”之说。关于心的起源,中医认为阴阳两精相结合产生了神,佛教医学把五蕴身心比喻为“宅”,而“宅主”则是“本识”,即五蕴身心都是本识籍外缘(条件)而出生的。二者对心身关系的解读不同,中医认为神以及魂、魄、意、志分别为五脏所藏,还提出神、魂、魄、意、志以血、营、脉、气、精为舍的理论,佛教医学则认为每一个生命的心(即识蕴等四蕴)以身(包括眼、耳、鼻、舌以及眼、耳、鼻、舌之外的身体部分)为基础产生后,是和身并行运作,而且识蕴等四蕴在睡着无梦、晕倒等五种情况下是不存在的,待这五种情况消失后再行出生。和中医最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生命那个不生不灭的心(即入胎识)是不生不灭的。中医“形与神俱观”和佛教医学“五蕴心身观”对心身关系的主从关系的解读也不同。中医认为形神关系本质上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体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但从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层面来看的话,“神”在形神关系里面又居于主导地位,即神为形之主。佛教医学则认为,在心身关系之中,心是主导是非常确定的,佛教“三界唯心”的理论明确的做了表达。生理观的比较主要探讨心身疾病病因、诊断治疗两个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中医与佛教医学心身医学病因观有如下相同点:二者皆强调心理因素在导致躯体疾病中的主要作用,具有心身医学病因观的内在特质。而且,佛教医学也强调躯体疾病的表现形式就是四大不调和,这一思想与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非常近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两者都是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人体的疾病表现形式。二者都强调欲望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和佛教医学在心身医学病因观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医在强调心理异常(神的异常)可能造成躯体生理病变(形的病变)的同时,也认为躯体异常(形的异常)可以导致心理方面的变化,佛教医学则没有类似的详细说明。意业之业报致病是佛教医学有别于中医的比较独特的心身医学病因观。通过比较发现,中医与佛教医学心身医学诊断治疗观有如下异同点:二者在心身疾病的诊断方面都强调心理方面的因素,所不同在于,中医对诊断时需要考量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叙述比佛教医学更具体,中医的心身疾病的诊断方法也比佛教医学更明确。在心身疾病治疗方面,中医治神为先,佛教医学以心治心,都强调心理方面的因素,所不同之处在于,佛教医学对心的治疗的理论相对比中医更深广些、治疗方法相对比中医更具体些。另外,中医和佛教医学都有使用咒的方式治病。中医有运用药物治疗心身疾病之心理异常的情况,佛教医学似乎没有类似用药物治疗心身疾病之心理异常的情形。结论:从历史的角度讲,佛教医学和中医之间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二者一直在互相影响和借鉴。从心身医学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而言,中医和佛教医学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注重心身关系、重视心的作用,但因为各种原因,中医在理论研究、临床诊断治疗、疾病预防、养生保健过程中,身心同诊同治特别是心理调治方面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和生命本身的生理心理并存并重的特质不相对称。在心理因素(如心理压力、压抑等)导致躯体病变乃至身心皆苦的医学和人文现象日渐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学术观的角度,我们可以借鉴佛教医学对心理、心理致病、心理治病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将人的心理和社会生命真正纳入中医医学本体研究,可以开启中医医学研究的新角度。“身心二元论”是佛教医学的哲学基础,也是佛教医学重视身心同治、治心为主的理论基础。站在“身心二元论”的角度,挖掘、整理中医典籍中的心身关系理论,吸收包括佛教医学在内的多种医学学科的心身医学思想,以顺应现代医学的多理论整合之大趋势,并以心身并重的理念重构中医生理病理理论体系,把心身并重的理念一以贯之于中医辩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之中。
其他文献
【正】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逝世已二百多年了,可是关于他的身世,至今尚无比较详尽的、可信的介绍。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买办文人胡适,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在生活中,教师要关注现阶段幼儿的兴趣点,发掘有价值的内容,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本文从设置
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
根据管道建设的特点,对输油管线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要素进行了识别和影响性质分析,进一步具体分析了对各个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住宅、办公还是酒店等新型现代建筑都得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与改善,同时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正当人们享受着与国际同步的现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为促进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从5个方面细分18项对节能技术进行分析,选择增量投资回收期和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比作为经济评价指标,构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