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建筑控制策略研究——以衢州市老城区、新城区与工业区建筑控制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城市对投资的激烈竞争,政府致力于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寻求差异化战略,提升城市品质。但目前部分城市建设走入误区,人们忽视地域性文化的构建,导致城市面貌趋同。同时城市规划管理者面临诸多问题,如较长的城市建设周期难以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城市统一风貌难以形成;二是在控制新建筑如建筑风格、材料、色彩、高度等方面,缺乏统一引导原则与法定依据,易产生混乱。   在此背景下,衢州市规划局委托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衢州市城市总体形象设计》的编制,笔者参与该项目并负责建筑部分设计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及与甲方交流,深感城市建筑控制涉及面广,管理工作难以面面俱到,只有抓住决定建筑形象的重要因素,制定明确的城市建筑控制策略,才能有效管理从而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设计中的思考与实践,以城市建筑控制策略为研究重点,笔者完成了本篇论文的写作。   本文首先明确了“城市形象设计”与“建筑控制策略”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综述了城市形象设计与建筑控制的理论发展和相关实践,及借鉴与启示。   然后通过理论基础研究,以城市特色片区风貌区、城市道路建筑、城市滨水区建筑、城市地标建筑与城市轮廓线、建筑材料运用与城市建筑色彩为切入点,论证了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建筑控制策略,以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紧接着以衢州为例研究了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最后结论部分提出整体城市形象框架,分区分类提出了建筑控制的原则与要点。   衢州拥有千年历史与丰富遗存,同时面临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对于当前中国城市现状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是为城市规划管理者对城市建设与控制提出的初步探究与尝试,希望能为今后同类城市形象设计中建筑控制与引导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空间的营造无疑是建筑中最核心与本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建筑师阿尔贝托·坎波·巴埃萨建筑思想与作品以及三个建筑案例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建筑“极少主义”表象下建筑师精
学位
中国幅员辽阔,山脉纵横,河流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进,山川之间,阡陌交叉之处,遍布着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关隘。关隘有两种功用:战争时期是难以逾越的关卡,和平时期是关内外
为了平衡我国的教育基础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采取了调整中小学校布规划等方式。学校以县域为单位合并,集中好的教育资源办学,超大规模高中作为其产物不断涌
本文基于国内外近10年的城市经济学研究和景观照明建设,在前三章分别提出了“城市夜间经济”和“城市夜景经济”两个概念。并对两者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阐述。城
荷兰王国(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简称荷兰(Holland),位于欧洲西部,面积41528 k m2,人口1634万(截至2006年8月),其国土西临北海,境内有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三条大河和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对上海市的内部分离人口进行研究,利用2000年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及2005年上海市1%抽样人口调查相关数据,从市域分区和乡(镇、街道)单元两个
学位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旧城中心区因为城市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变化、原有城市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原有的城市中心区及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发生变化、衰弱或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通过基本策略研究这一研究性工作的建立,更好发挥政府在城市重点地区再开发中的作用,指导重点地区再开发的各项具体工作,以促进地区发展目标实现的一种可行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代表了一种影响当前“文化遗产”概念演变和扩展的新思路;作为文化遗产类型的依据,它日益得到承认并在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成为指南。然而在理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