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0日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就诊的83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的检查结果,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LDH)、球蛋白、肌酐、ISS分期,以及所有患者在初诊时检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和血浆粘度)及D-二聚体;其中有3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复查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D-二聚体;另收集我院83例体检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和血浆粘度)及D-二聚体作为健康对照组,该对照组要求年龄段、性别与MM患者相似,并且该类体检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感染等对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有影响的因素。2.对入组的MM患者通过分析其临床数据进行疗效评估及通过电话随访或住院病历等形式确定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OS)。结果:1.一般资料:本课题选取的83例患者中54名为男性(65.1%)、29名为女性(34.9%);平均年龄为64±10岁;免疫分型中Ig G型占比最多是最常见的类型;ISS临床分期中I期13人(15.7%),II期28人(33.7%),III期42人(50.6%)。2.比较健康对照组与初诊MM患者的D-二聚体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结果显示MM患者中血浆粘度、D-二聚体较健康对照组高,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D-二聚体指标,其中血浆粘度较治疗前有所下降(1.44m Pa.s VS 1.29m Pa.s),下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高切较前有所上升,上升程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亚组界定:收集入组MM患者的D-二聚体及血浆粘度,求取其平均值进行分组,分为高组和低组。(1)D-二聚体平均值为1.47mg/L,将患者分D-二聚体平均值高组(≥1.47mg/L)和D-二聚体平均值低组(<1.47mg/L);(2)血浆粘度平均值1.42m Pa.s,将患者分为血浆粘度平均值高组(≥1.42m Pa.s)和血浆粘度平均值低组(<1.42m Pa.s)。5.不同分组资料分析:D-二聚体≥1.47mg/L更倾向于发生在LDH数值高、ISS分期更晚的患者中;血浆粘度≥1.42m Pa.s组更倾向于发生在ISS分期晚、血红蛋白低、球蛋白高的患者中(P<0.05)。6.生存分析:经过1-48月的随访,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高D-二聚体组(≥1.47mg/L)较低D-二聚体组(<1.47mg/L)OS更短(P<0.05);血浆粘度两组间OS无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D-二聚体≥1.47mg/L、LDH是影响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患者初诊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故提示这两类指标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在治疗过程中,动态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D-二聚体,可见血浆粘度在治疗后较前有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较治疗前下降,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较治疗前下降,但下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预后分析中高D-二聚体提示预后较差,可作为评估MM患者预后的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本课题研究中对预后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