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使用VX2肿瘤组织悬液注射于兔乳垫下方制作兔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探索建立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分别将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及亚甲蓝注射液(美蓝)行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的淋巴结示踪,比较和评价两种示踪剂淋巴示踪作用的差别,为临床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相关手段。
方法:
1.兔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的制作:先将VX2肿瘤组织悬液接种于兔后腿外侧的肌肉内,制成荷瘤兔。待肿瘤长成后,取边缘生长旺盛的鱼肉样肿瘤组织置于RPMI1640培养液中,剪成体积小于1mm3肿瘤组织块,制成悬液,抽取1ml注射于兔第二乳垫下方,制成兔乳腺癌模型。
2.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及亚甲蓝注射液行兔乳腺癌淋巴结示踪:将建模成功动物分为两组,在其肿瘤病灶内分别注射纳米炭及亚甲蓝。观察前哨淋巴结染色所需时间、染色的枚数、褪色所需时间及腋窝染色淋巴结总枚数,并观察前哨淋巴结染色的清晰程度。切取病灶及前哨淋巴结,观察VX2肿瘤组织悬液制成的乳腺癌病灶的病理特征。对两种染色方法所需观察指标分别进行数据及图像处理并对比。
结果:40只日本大耳兔注射肿瘤组织悬液后一周均在注射部位形成可触及的实体瘤,中途意外死亡3只,剩余37只日本大耳兔乳垫下方均可触及直径约1.5cm~2.0cm肿块,兔VX2乳腺癌模型的成功率为92.5%(37/40);其中36只可触及腋窝肿大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率97.3%(36/37)。切取病灶及前哨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光镜下见可见肿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胞质丰富,淡红染色,核大深染,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相。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散在分布,新生毛细血管丰富。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及亚甲蓝注射液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成功率均为100%;前哨淋巴结染色所需时间分别为11.32 s±0.62、11.23s±0.58(t=1.422,P>0.05);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均为100%;淋巴结染色总枚数分别为3.25±0.56、2.3±0.21(t=6.99,P<0.05);共观察180min,纳米炭组180 min后未见明显褪色,亚甲蓝组平均褪色时间为105.75 min;观察染色的清晰程度,纳米炭组可见一条或多条清晰的淋巴管引流至淋巴结,周围组织及血管未见染色,而亚甲蓝组淋巴管周围可见外渗的染料,且周围血管可见蓝染。
结论:本实验证实了使用VX2肿瘤组织悬液注射于兔乳垫下方制成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的可行性及稳定性,能较满意的模拟乳腺癌淋巴转移规律,是制作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较好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需使用淋巴转移性乳腺癌模型的各项研究。
本实验通过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与亚甲蓝注射液示踪兔乳腺癌淋巴结的对照研究,表明两者在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时间上无显著差异;前哨淋巴结褪色时间上差异明显;在检出淋巴结总枚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示踪的显影效果纳米炭明显优于亚甲蓝。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作为新一代淋巴示踪剂,其显影快、显影率高、淋巴示踪清晰,临床手术时不仅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时可更清晰直观的辨别前哨淋巴结,缩短手术时间并增加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且可增加腋窝淋巴结清除率,进一步降低乳腺癌病人复发转移风险。可替代亚甲蓝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