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发病后死亡迅速、尸体解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缺乏特征性改变,是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的鉴定常常是法医病理学鉴定的难点。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评价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NP对法医病理学中心功能障碍导致的SCD的认定也具有一定的价值。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心律失常发生后30min左右大鼠血浆、心室肌中BNP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然而,在实际案件中因发生心律失常而导致的死亡迅速,心包液及心血中BNP水平还未来得及升高,这就限制了BNP在实际中的应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在体外能促进心肌细胞合成BNP,并且为调控心脏电活动的重要因子。近年来发现Ang Ⅱ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但在心律失常时心肌组织AngⅡ的表达情况以及BNP的合成是否与Ang Ⅱ相关仍属未知。本研究通过颈静脉定时定量推注BaCl2溶液建立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检测心律失常发生后大鼠心肌组织中BNP、AngⅡ的表达,并应用洛沙坦钾(AngⅡ 1型受体拮抗剂),探究心律失常发生时AngⅡ对心肌细胞生成BNP的影响,以期找寻出可反映心律失常发生的更早期的生化学指标。研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腹腔注射1.5mg/100g 2%戊巴比妥钠麻醉后仰卧位固定,连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监测心电图。充分暴露右侧颈静脉,经右侧颈静脉用微量注射泵按每百克体重0.004ml推注10%BaCl2溶液,每十分钟推注一次,记录心电图的变化。24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及BaCl2诱导心律失常组,每组12只大鼠,再将每组按处死时间(30min、60 min)分成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观察到对应时间点时注入2倍剂量BaCl2溶液处死动物。生理盐水组观察到对应时间点利用颈椎脱位法处死动物。另取6只大鼠,经颈静脉推注10%BaCl2溶液诱导心律失常30min后,利用颈椎脱位法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Western-blot及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BNP、AngⅡ的表达。取健康成年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Vehile组及拮抗剂组,每组12只大鼠,再将每组按处死时间(30 min、60 min)分成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腹腔注射1.5mg/100g 2%戊巴比妥钠麻醉后仰卧位固定,连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监测心电图。于大鼠注射BaCl2溶液诱导心律失常前30min腹腔注射溶剂或拮抗剂。充分暴露右侧颈静脉,经右侧颈静脉用微量注射泵按每百克体重0.004ml推注10%BaCl2溶液,每十分钟推注一次,记录心电图的变化。观察到对应时间点时注入2倍剂量BaCl2溶液处死动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Western-blot及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BNP、AngⅡ的表达。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PRISM 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经颈静脉定时定量注入10%BaCl2溶液后,数秒钟后大鼠的心电图出现异常波形,且以室性心律失常的波形为主。2、HE染色结果显示,心律失常组大鼠心肌切片可见心肌嗜伊红染色增强、波浪样变、散在心肌间质出血等心肌缺血改变。3、心律失常后,左心室心肌BNP蛋白及mRNA在30min升高,60min后继续升高。AngⅡ蛋白于发生心律失常30min后升高,心律失常发生60min后表达下降,AngⅡ mRNA于心律失常发生30min后升高,心律失常发生60min后表达与心律失常发生30min无明显差异。4、Vehile组各指标表达与BaCl2组相似,与Vehile组相比,应用拮抗剂后在心律失常30min时左心室心肌细胞中BNP及BNP mRNA水平降低(p<0.05);应用拮抗剂在心律失常60min时BNP蛋白水平下降,BNP mRNA水平上升(p<0.05)。结论:1、心律失常发生过程中存在心肌的缺血性损伤。2、心律失常时AngⅡ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心律失常时应用Ang Ⅱ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心肌细胞分泌B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