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亲行为(alloparenting)指亲生父母外的其他个体,对同物种的年幼个体表现出的照料行为。其在动物模型中表现为幼鼠衔回,幼鼠舔舐,弓背哺乳等;在人类社会中,异亲行为普遍存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都能对幼儿产生异亲照料。本研究关注年龄和性别对异亲行为的影响:过去发现年龄和性别会影响异亲行为的出现速度,所以推测年龄和性别能调节异亲行为的发展模式从而影响异亲行为的出现速度。母性行为的产生通常伴随焦虑的降低,异亲行为的出现需要异亲动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因此推测年龄和性别可能通过调节异亲动机、焦虑和执行功能从而影响异亲行为的发展模式。中脑边缘皮层多巴胺系统调控母性行为的启动,下丘脑和杏仁核的多巴胺系统参与异亲行为的出现,且多巴胺系统在青春期发育,所以推测不同年龄和性别间多巴胺D1和D2受体表达差异影响异亲行为。青春期的异亲行为会增加成年后的TPH2(色氨酸羟化酶-2)表达,5-羟色胺2A受体的表达影响母性行为,且5-羟色胺系统从青春期到成年都在发育,所以推测不同年龄和性别间5-HT2A受体表达差异影响异亲行为。本研究将探究以下问题:(1)年龄和性别如何影响异亲行为的出现速度和发展模式?(2)不同年龄和性别间D1和D2受体表达差异与异亲行为的关系是什么?(3)不同年龄和性别间5-HT2A受体表达差异与异亲行为的关系是什么?研究一考察年龄和性别通过何种心理机制影响异亲行为的发展模式,从而影响异亲行为的出现速度。本研究包括三个行为实验,其中实验一采用饲养笼内异亲行为测试,发现年龄影响异亲行为的发展模式和出现速度。成年大鼠出现异亲行为速度较慢,从回避幼鼠、趋近幼鼠、到出现异亲行为需要5-6天的幼鼠接触,需要1个对幼鼠奖赏价值的学习过程;青春期大鼠能较快出现异亲行为,从趋近幼鼠到出现异亲行为仅需2-3天的幼鼠接触,且在哺乳、舔舐、筑巢和站立的时间都多于成年大鼠。实验二采用幼鼠偏好测试,发现年龄影响异亲动机。成年大鼠的异亲动机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出现异亲行为;青春期大鼠的异亲动机始终较大,所以能较快出现异亲行为。实验三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幼鼠衔回测试,虽然成年大鼠的焦虑较大,但其执行功能较强,所以能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衔回更多幼鼠。以上结果提示,年龄通过影响异亲动机,焦虑和执行功能来影响异亲行为的发展模式,进而影响异亲行为的出现速度。研究二考察不同年龄和性别间D1和D2受体表达差异与异亲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不同年龄和性别被试的多巴胺D2受体(海马,内侧前额叶,杏仁核,纹状体)和多巴胺D1受体(纹状体,下丘脑)的m RNA表达水平。发现成年大鼠在海马、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中的多巴胺D2受体的m RNA表达都较高,在腹侧纹状体中多巴胺D1受体的mRNA表达较高。在幼鼠接触的初期,成年大鼠杏仁核内较高的多巴胺D2受体表达使其对幼鼠的回避较多,腹侧纹状体内较高的多巴胺D2受体表达使其对幼鼠的异亲动机较小,腹侧纹状体内较高的多巴胺D1受体表达促进其学会加工幼鼠的奖赏价值,使其逐渐产生异亲动机,海马内较高的多巴胺D2受体表达使其执行功能较强。以上结果提示,不同年龄间多巴胺D1和D2受体表达差异影响异亲行为。研究三考察不同年龄和性别间5-HT2A受体表达差异与异亲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不同年龄和性别被试的5-HT2A受体(海马,内侧前额叶,杏仁核,纹状体,下丘脑)的mRNA表达水平。发现在内侧前额叶、杏仁核、腹侧纹状体和下丘脑中,成年大鼠的5-羟色胺5-HT2A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都高于青春期大鼠。在幼鼠接触的初期,成年大鼠内侧前额叶中较高的5-HT2A受体表达使其幼鼠衔回数量较少。成年大鼠杏仁核中较高的5-HT2A受体表达使其对幼鼠刺激较恐惧和厌恶,从而回避幼鼠,腹侧纹状体的较高5-HT2A受体表达使其对幼鼠的趋近和社交较少。以上结果提示,不同年龄间5-HT2A受体表达差异影响异亲行为。综上所述,年龄影响异亲行为的发展模式和出现速度,成年大鼠的异亲动机较低且焦虑较大,需要逐步从回避幼鼠、趋近幼鼠、到出现异亲行为,因此异亲行为出现速度较慢,但在出现异亲行为后执行功能较好。成年大鼠在海马、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更多的D2受体表达,在腹侧纹状体更多的D1受体表达,在内侧前额叶、杏仁核、腹侧纹状体和下丘脑中更多的5-HT2A受体表达,与异亲行为的较慢出现有关。本研究丰富了个体差异对异亲行为的影响机制,还阐述了个体差异影响异亲行为的生理机制,为根据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异亲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