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中的危重症,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ACS的治疗成本日益增加,死亡率、复发率仍然较高。本研究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ACS与稳定性冠心病(SCHD)的临床症状、证候及现代医学检测、检查结果规律性做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其中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对目前冠心病的辨证规律研究进展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对ACS的“瘀毒”表征进行分析,为ACS中医“瘀毒”病因病机的探索以及针对性的预防、治疗奠定基础。目的假设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例组)为中医“瘀毒”证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非“瘀毒”证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宏观指标及微观指标的差异,总结出ACS“瘀毒”表征,为中医“瘀毒”病因学提供依据和冠心病中医“瘀毒”证的早期识别、预防、干预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运用多中心、横断面的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研究方法,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学的系统研究及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西医综合干预介入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六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冠心病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其中ACS患者230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111例,占48.0%,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例,占3.0%,ST段抬高心肌梗死113例,占49.0%),稳定性冠心病患者510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6例,占60.0%;无心绞痛症状患者204例,占40.0%)。调查内容包括两组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中医主症、中医兼症、血瘀证、舌象、脉象、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冠心病数据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对ACS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分别将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冠心病以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心梗病史住院为匹配因素,按1:2比例匹配,结合临床实践,提取中医“瘀毒”表征的宏观指标及微观指标。结果1根据本试验研究结果,可以初步确定ACS表现为本虚标实,以实证为主。疾病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2ACS患者“瘀毒”主症为胸痛、胸闷发作突然及程度的加重,包括发作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心绞痛计分、中医主症计分、血瘀证计分均较高。伴随兼症头痛、口苦、口臭、心悸等,舌脉特征性表现为舌质暗红,舌下络脉粗胀,色紫,脉象细弱或细涩。而舌苔腻,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三支病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瘀毒表征。3急性冠脉综合征兼症多表现为心肾阳虚证症候群(畏寒、气短、心悸、乏力、头晕、浮肿、耳鸣或耳聋伴口臭)。而稳定性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心脾阳虚证症候群(畏寒、肢凉、气短、自汗、乏力、心悸、恶心或呕吐、腹胀伴口臭)。由脾阳虚证到肾阳虚证,可能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以及“瘀”和“瘀毒”区别的表征之一。4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史与“瘀毒”证呈正相关,比值比分别为2.642、1.792;实验室微观表征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相应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偏低,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较低,甘油三酯偏低,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炎症因子hsCRP明显增高。冠状动脉造影可能较多表现为三支病变。结论本研究找出了AC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瘀毒”表征,提取出“瘀毒”表征的宏观指标及微观指标。为ACS中医“瘀毒”病因学提供科学依据,将为下一步冠心病“瘀毒”证的早期识别、预防、干预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