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冲突与合作的问题。当利益出现冲突时,各方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威胁惩罚的手段来使对方妥协,以使自身在新的合作状态下获得更多利益。对于可置信威胁,从惩罚手段的确定性程度上可将其划分为确定惩罚与不确定惩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认为,当惩罚的实施不确定时,比起确定实施的惩罚,其威胁效果更好。本研究从决策神经科学的角度对此观点进行考察。本研究以威胁惩罚的加工机制为核心,充分发挥决策神经科学研究手段的优势,采用经济博弈范式,将施加电刺激的方式作为惩罚的具体手段,在三个研究中从神经加工过程的角度对威胁惩罚的作用进行探索,并重点考察惩罚不确定性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采用脑电技术进行实验,考察认知系统对电击手段的加工机制以及不确定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二采用脑电技术,从加工过程的时间维度,结合经济博弈范式与电击惩罚手段,考察经济博弈任务中认知系统对威胁惩罚的加工机制,并重点考察惩罚不确定性的作用;研究三采用磁共振技术,从加工过程脑活动的空间定位维度,使用与研究二相同的实验任务,考察威胁惩罚加工背后的神经机制,并重点考察惩罚不确定性的作用。通过三项研究,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加深了对于不确定威胁惩罚作用机制的认识。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以下五点:(1)根据威胁惩罚的一般过程,将威胁方的威胁过程,以及受威胁方在接受威胁惩罚的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进行一定的归纳,提出威胁惩罚的认知加工模型,以期为进行一步研究威胁惩罚的认知过程提供理论框架。(2)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生理指标,发现在威胁惩罚的预期等待阶段,不确定惩罚比起确定性惩罚,引起了更强烈的紧张焦虑情绪。(3)惩罚预期阶段时间较短时,不确定惩罚的实际打击效果(电击引起的疼痛感觉)强于确定性惩罚;惩罚预期阶段时间较长时,个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状态调整,确定惩罚的实际打击效果反而强于不确定性惩罚。(4)在无博弈任务条件下被动接受惩罚时,或者在经济博弈任务中惩罚预期时间较长时,不确定惩罚在个体对惩罚的认知准备阶段引起了更强烈的认知唤醒。(5)惩罚的实际实施增大了个体在后续决策中采取让步合作的可能性;惩罚预期时间较长时,惩罚的不确定性也能增大个体让步合作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威胁惩罚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了探索,对威胁惩罚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深化,并对神经管理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本研究根据威胁惩罚的一般过程,将威胁方的威胁过程,以及受威胁方在接受威胁惩罚的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进行一定的归纳,提出威胁惩罚的认知加工模型。为威胁惩罚加工过程研究提供一个认知加工模型框架。(2)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了不确定威胁惩罚的加工机制,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关于不确定惩罚更有震慑力的观点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支持。(3)创新性地从神经机制的角度揭示了冲突合作过程中不确定性惩罚的作用,为冲突过程中惩罚手段的管理、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