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型星系的测光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r波段亮于-22.5等的2949个近邻早型星系的体积限制的大样本进行了详尽的测光研究,并考察了184个既有HST又有SDSS观测数据的早型星系的“二分性”性质。  通过对从Galaxy Zoo1选出的近邻2949个红移范围0.05<z<0.15且有SDSS DR7光谱观测的亮早型星系仔细扣除其天光背景和进行面源测光分析,本文测量了星系的Petrosian和isophotal星等,以及对应的半光度半径。研究发现对于Mr<-23 mag的亮星系,Petrosian星等、面亮度到25mag/arcsec2和1%天光亮度的isophotal星等比SDSS Petrosian星等平均分别亮了0.16 mag、0.20 mag、0.26 mag。其中0.16 mag仅是SDSS天光背景扣除问题的引起的,而后二者的星等差异还包括测光深度的加深。SDSS的星系半光度半径也被相应地低估。SDSS DR7测量的Petrosian半光度半径最大不超过20 kpc,而本文测量的结果能到30 kpc。星系的光度-半径关系的斜率也比Shen et al.(2003)的结果要陡。进一步研究发现得到的星系光度函数亮端的光度密度相比于Blanton et al.(2003)高了一个量级,而恒星质量密度在M*~5×1011M⊙和M*~1012M⊙处,也比Bernardi et al.(2010)分别提高了百分之十和差不多一倍。本文的研究结果能显著缓解对于大质量星系的质量增长目前观测上与理论模型预言之间的矛盾。  基于一个包含184个具有SDSS DR8测光图像、HST对星系中心的观测和ATLAS3d二维积分场光谱观测的早型星系样本,本文研究了早型星系的等光强轮廓、中心面亮度轮廓和运动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早型星系的等光强轮廓特征参量a4/a与中心(1 kpc内)性质的关系并不明显。大约五分之二的“core”星系具有盘状(disky)等光强轮廓,并且约三分之一的“power-law”星系趋向于盒状(boxy)等光强轮廓。统计结果表明星系的光度和动力学质量与星系的等光强轮廓仅存在弱相关,而与星系的中心面亮度轮廓关联更紧密。a4/a与星系Sérsic律拟合指数n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对于“power-law”星系,a4/a和椭率之间的趋势关系同a4/a和角动量参量λRe/2的关系相似;但是对“core”星系这种趋势并不存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对早型星系的“二分性”分类可能过于简单,虽然等光强轮廓a4/a值偏离较大的disky星系趋于“power-law”,椭率较大且旋转较快(fast rotators)。
其他文献
该文以疏散星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疏散星团中团星的分层效应和动力学演化性质,分析了疏散星团的空间分布、年龄、线直径、金属丰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对银河系的恒星形成
该文是作者在脉冲星辐射机制理论方面了解程度和工作情况的一个反映.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脉冲星辐射机制的理论进展和模型演进情况作了综述,对一些模型进行的评价.
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维护全党团结统一、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和取得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则。不论是在当前的世纪交替之际,还是在
从一方面来说,对于不相接双星,照射吸收是子星包层大气斜压性的原因,而照射吸收造成子星表面温度的不均匀性则是研究双星物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讲,照射吸收又是引
地震是人类一种严重的自然灾难,然而由于缺少密集的近场观测数据和技术局限性等问题,精确估计和预测地震前后详细的扰动特征和位置信息至今仍然是一个挑战。如今,全球定位系统(G
论文主要就GPS卫星定轨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作用于GPS卫星上的摄动力模型及其对于定轨的影响,从理论上着重介绍和分析了各种太阳辐射压模型及其对于GPS卫星精密定轨的影响,
该文介绍了地球在空间和地面的运动,以及地球自转的动力学理论;讨论了地球自转变化激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文对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交通信号灯实时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交通信号灯实时智能控制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详细设计了系统软件平台的
年轻恒星深嵌于分子云中,云的气体和尘埃的物理状态与云的演化及成协星体性质紧密相联,星周物质的结构及其形成和变遣则直接示恒星的早期演化.该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