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ALT淋巴瘤首先由Isaccson和Wright于1983年报道。是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中新分出的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结外MALT型淋巴瘤约占NHL的8%,其中MALT型胃淋巴瘤占到总胃淋巴瘤的50%。瘤细胞均系B细胞来源。该病大多限于局部,进展缓慢,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性、免疫表型及基因型,属低度恶性。近年来发现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特殊关系,以及早期病例抗Hp治疗后淋巴瘤可消失,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本文收集了10年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及吉林省肿瘤医院诊断的胃MALT淋巴瘤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了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措施,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本文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及吉林省肿瘤医院自1993年5月至2003年6月期间诊断的胃MALT淋巴瘤20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1993年5月至2003年6月期间,共在两院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764例,根据淋巴样组织肿瘤新分类诊断胃MALT淋巴瘤资料完整者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最小31岁,最大78岁,中位年龄50岁。性别比例及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不很符合,有待于进一步行大样本统计。(2)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中,1例因胃穿孔呕血急诊入院,余19例均表现为非特异的胃炎及/或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以腹痛、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表现最为多见,常易误诊为临床常见的胃炎、消化性溃疡或胃癌等。(3)病因学检<WP=51>查: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HP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本组病例均未进行HP感染的检测,亦未进行抗HP感染的治疗,建议今后对诊断该病的病人应常规进行HP感染的检测。(4)实验室检查:本组资料血常规检查4例有轻或中度贫血,占本组病人的20%,3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例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考虑原因是否是与胃部其他恶性肿瘤引起贫血的原因一样,即存在慢性失血的情况,当然亦应考虑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可能,这均有待于进一步检查证实。(4)内镜检查:19例行胃镜检查,肉眼下观察诊断:3例为胃炎;3例为胃溃疡;11例为胃癌;2例疑诊为胃淋巴瘤,胃癌的误诊率达57.9%,仅两例疑诊为胃淋巴瘤,表明对本病的大体形态的认识有待提高。(5)病理学资料:术后标本检查显示8例在胃窦,3例在胃体,3例在胃小弯,1例在胃大弯,1例为贲门侵及食管,4例为弥漫浸润。病变以胃窦部最为多见。淋巴瘤细胞可侵及粘膜、粘膜下、肌层直至浆膜和胃外浸润生长。按Ann Arbor分期法,本组资料,14例为IE期;6例为Ⅱ1E 。显微镜下组织学观察,胃的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与Peyer小结非常相似,瘤组织围绕滤泡(相当于Peyer结的边缘区)生长,再浸润到周围粘膜组织,肿瘤细胞类似滤泡中心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小淋巴细胞或像单核样B细胞。肿瘤细胞小或中等大小,胞浆量中等,细胞核异形,类似中心细胞的小裂细胞。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单个腺管被CCL细胞浸润,形成特征性的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浆样分化,大约1/3的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出现浆样分化,有时可能<WP=52>出现中等数量浆细胞。应用单克隆抗体CD20和CD45RO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均为B细胞来源。用P27和PCNA行肿瘤增殖程度的免疫学标记,并与胃套细胞淋巴瘤病例作对照,结果显示:与胃套细胞淋巴瘤病例对比,胃MALT淋巴瘤具有明显的低增殖特点,这与其归属惰性淋巴瘤组是相符合的。(6)治疗及预后:胃MALT淋巴瘤病变可长期局限,进展缓慢,很少播散,因而本组大多数胃MALT淋巴瘤患者行保守的局部手术切除即达到长期无病存活。但手术治疗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并随之带来或轻或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目前国内外已公认行抗HP感染治疗可治愈大多数病例,化疗与低剂量局域放射治疗亦有较好的疗效,同样可达到或超过手术治疗的效果,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纠正既往认为的胃部恶性肿瘤首选手术切除的认识惯性。如抗HP感染半年无效或存在预示抗HP感染无效的染色体异位等或病变分期较高者,应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不同,有计划地安排抗菌、化、放疗以至手术等的综合治疗。综上得出结论:(1)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不特异,常引起误诊。本组总结的20份病例,误诊率高达90%,常易误诊为胃癌。因此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应该提高对胃MALT淋巴瘤的认识,避免遗漏或误诊本病,造成延误治疗或不当的治疗。(2)抗HP感染治疗目前已公认可治愈大多数病人,化疗与低剂量局域放射治疗亦有较好的疗效。本组病历的治疗,即使分期较早的病历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无一例进行抗HP感染或局域放射治疗,已显然和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