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消亡论”与“文学永存论”的争论引起我们对当今文学发展的关注,这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启示着我们去重新思考“文学”的涵义。本文第一章,通过对文学概念的源流的简单考察,我们勾勒出从前到现在的文学观念的演变过程。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当今关于文学“消亡”与“永存”的争论的出现,其实是因为“文学”观念处在明显转变的之际。在古典美学背景下形成的文学观,在经历了一两个世纪之后,逐渐不合时宜了,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文学现象了。我们考察了这个古典美学的文学观兴起之前的文学观念,以及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中的文学观,这为我们提供了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文学应该基于文字来理解,而非局限于语言甚至言语。在第二章,我们辨析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通常流行的看法认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载体,文字附属于语言。本文考察文字的形成,借鉴人类学、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文字和语言不是简单地从属关系,而是相互结合而又有独立性。文字除了包含语言以外,还具有语言所不具备的表意功能,如图画、符号等视觉方面的功能。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文字中包含的视觉功能得到彰显,并且大放异彩,人类的表意形式呈现“多媒体”的态势。而这种多媒体写作的兴起也并非凭空而来在第三章我们分析并总结了新出现的“多媒体写作”的表意方式,并回顾了文字诞生之前人类的表意方式,即通过实物、图画、符号甚至行为等方式表意,这种原始的表意方式正是当今多媒体写作的源头。但是今天的多媒体写作毕竟都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在各种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背后,总有文字作为其基底。从文字来把握文学,以文字为基础来思考文学的概念,我们便不能将多媒体写作排除在文学之外。本文通过对文学观念历史演变的简单考察,得出文学应当以文字为基础。又考察文字出现以前、文字出现之后和信息时代到来以后,人类表意形式的异同,得出文字是人类表意形式的枢纽。以文字把握文学,可以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