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城市化率在过去五年内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热岛效应”与“混浊岛效应”等都会使城市出现极端暴雨的频率增大。城市的不透水的“灰色”区域比例不断增大使得地面的截水能力及下渗能力大大下降。城市中新建城区的排水系统无法与原有排水系统进行良好的衔接,城市原有排水系统无法适应城市的扩建与发展,导致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为应对频发的城市内涝灾害以及雨水径流的污染问题,我国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理念,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海绵城市的建设大潮,无论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设计中,还是在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估中,利用雨洪模型进行模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以我国华南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例,利用SWMM对研究区域海绵城市改造前后的雨洪情况进行了建模:利用Arc GIS中的Arc Map软件对收集到的管网资料进行概化,利用泰森多边形法进行了汇水分区的划分,利用芝加哥模式设计出6种典型降雨重现期的人工降雨时间序列。采用实测资料对海绵城市改造后的现状模型进行了校核,经验证模型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达到0.7以上。将改造前的SWMM模型与HYSTEM-EXTRAN模型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模拟结果吻合程度很高,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区域SWMM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对研究区域海绵城市改造前后在6种设计雨型下的雨洪情况进行模拟,对径流情况、管网溢流情况以及管道承压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出管网的易涝点在检查井J41-1,J23,J24处。通过对比4种设计雨型下的海绵城市改造前后的模拟结果,发现经过海绵城市建设,在面对小重现期降雨时,径流控制率在60%以上,管网溢流情况及管道承压情况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排口流量峰值削减了50%左右,峰值出现时间延后了9分钟左右,说明海绵城市在应对重现期小的降雨有更好的削峰和延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