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仿真应用的高速网络流量生成方法研究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t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仿真应用越来越向分布式、网络化发展。随着仿真应用规模的增长,系统中的节点数量、节点交互数据的规模和频率也迅速增加。网络作为仿真系统各个资源的连接器,其数据传输速度、正确率等指标成为影响仿真计算结果的关键因素。要保证基于网络的仿真组件正常运行,需要在仿真应用设计和实施阶段,测试和验证网络上各个物理设备的运转情况,也称为网络测试。网络测试的有效性依赖于网络上的流量与真实流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基于网络的大型仿真应用的网络流量数据对速度和精度要求更高。针对仿真应用开展网络流量模拟方法对于实现大型仿真应用的精确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仿真应用中的网络数据包通常由交互数据和交互指令组成,从微观角度来看,数据包承载着所有的数据信息;从更高一层角度来看,数据包之间具有关联,包含了仿真组件交互的上下文语义。因此,本文基于现有数据包生成技术,结合软硬件协同技术的成果,从数据包生成和数据流生成两个层次对网络流量生成技术开展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设计了一个面向大规模仿真应用的高速网络数据包模拟重放系统。该系统基于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利用其高速高精度处理能力,结合主机大容量存储空间快速存取技术,在保持FPGA处理能力的前提下,将模拟重放系统的数据文件处理能力从MB量级提升到GB量级。为了提高主机内存和网卡之间的数据传输性能,设计了一个基于PCIe(PCI Express)的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存取)高速传输引擎,通过内存映射机制,将内核内存区域映射到应用程序空间,并引入无中断轮询机制对主机和网卡的数据进行同步更新,提高了底层数据传输效率。数据包重放工具支持三级不同速率硬件的重放过程:从片上缓冲区重放,从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盘重放和从硬盘重放。在控制数据发送精度方面,利用FPGA,提出了一种基于令牌的高精度流量发送控制方法,并将流量发送相对误差控制在10-5级别。2、设计了一种基于模拟数据流的高速网络数据生成方案。通过分析数据流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流特征序列的数据包生成方案。基本思想是将流划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两部分,通过可扩展的配置接口对这两部分特性进行配置,一个配置描述了数据流的特性,另一个配置生成数据流。数据流特征序列配置通过软件实现,然后FPGA为每一个流特征序列生成相应的数据包。为了兼容各种用户协议,在数据包头部预留了部分字节的协议描述,还利用变化域表示数据流的变化模式。经过测试,该方案可以模拟高速混合数据流量,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网络流量的特性。
其他文献
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里,系统是广泛存在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不断的演化。耦合切换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网络系统,它是由一系列的连续或离散的子
由于实际应用中的数据往往是来源多样化、体量巨大化、格式多元化的数据,仅仅支持布尔型数据的经典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已不能适用。因此,如何处理格式多元化的数据,使得形式概
食品安全关乎到广大人群的健康,牵连到民生和社会的安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的食品正迅速扩展到国内,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民生问题,更是当今国际社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形势良好,但同时存在绿色建筑迅速发展与绿色建筑实际运行能耗较高的矛盾,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物业管理企业节约资源能源积极性不高,因此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云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外包计算是云计算的一个分支,它使得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有限且拥有复杂计算任务的用户将复杂的计算任务交付给计算能力强大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轻质且性能优异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各工程领域。在使用过程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易受到面外的低速冲击,造成其内部的损伤,进而导致承载能力的降低和潜
目前,软件开发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软件的规模也日益增大,各类应用软件的质量、性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证大规模软件的质量,人们提出了许多自动化的错误定位的方法,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网络数据的可视化是理解和掌握网络结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分析
目的:研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阿霉素(Doxorubicin,DOX)致人心室肌细胞(AC16)线粒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DOX处理AC16细胞24h。检测DOX对细胞存活
随着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图像的尺寸不断增大,传统的以像素为基元的图像分割算法越来越难以满足实时性的需求,而超像素分割算法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