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流动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A大学为例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高校的第一资源,高校教师成为各地高校引进人才的对象,为了争取优质高校教师,各地高校不惜花费重金吸引人才,高校教师流动变得频繁,渐渐出现了无序不合理的流动。优秀教师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优秀教师的流失会给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损失,高校需要密切关注教师的流动意向,及时做出反馈,因为即使高校教师没有发生实际的流动行为,一旦教师产生流动意向就会损害老师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教学科研效率,最终也会给高校带来损失。本文以北京市A大学为例,通过该校2015年至2018年的教师流动数据和问卷调查、访谈得到的教师的反馈,分析该校的教师流动现状发现A大学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各学院的教师流出量呈增长趋势,在教师流动意向调研中,有流动意向的教师比例大于没有流动意向的教师。以此现状为背景,本文以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为中间变量,运用“双因素”理论,得到影响该校教师流动意向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工作感知因素、薪酬福利因素、考核晋升因素和发展机会因素。针对影响该校教师流动意向的因素,提出以下建议:关注教师感受,提高教师工作感知满意度;明确教师需求,切实改善教师收入和工作环境;改革评价制度,客观公正评价教师工作;规范工作范围,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完善培训制度,持续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广大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农民的收入也在增长,但受限于城乡二元体制分割,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即使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凭借天然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集体经济,也分得了城市扩张的红利。城乡结合部以外的农村因为没有地缘优势,依然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与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各项差距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影响,化学教育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的教学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