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腹、盆腔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情况,探讨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后出现≥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与患者临床特征参数及小肠(small bowel)受照剂量-体积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63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7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61岁;腹部放疗28例,盆腔放疗35例;放疗前有腹、盆腔手术史43例,放疗前无腹、盆腔手术史20例;放疗期间行同步化疗者14例,无同步化疗者49例。定位CT采用5mm层间距扫描,CT图像传至CMS Xio4.4计划系统,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靶区剂量分布及小肠受照的剂量学参数。照射剂量为2.0Gy/次/天,5天/周,PTV接受处方剂量范围45Gy-66Gy。应用CTCAE 3.0不良反应评分标准对患者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参数及小肠受照的剂量体积参数(Dmax、Dmin、Dmean、D2cm3、D5cm3及V5、V10、V15、V20、V25、V30、V35、V40、V45、V50、V55、V60(小肠接受的5Gy、10Gy、15Gy、20Gy、25Gy、30Gy、35Gy、40Gy、45Gy、50Gy、55Gy、60Gy的绝对体积))与≥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的相关性。统计方法采用采用SPSS19.0软件,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与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相关的临床特征参数及剂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对与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相关剂量学预测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IMRT后在急性观察期内,全组患者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总发生率为34.92%(22例);≥2级损伤发生率为20.63%(13例),其中l级为14.29%(9例)、2级为17.46%(11例)、3级为3.17%(2例)、4级为0%(0例)、5级为0%(0例)。患者性别、年龄、放疗前有无腹盆腔手术史、放疗期间是否行同步化疗及放疗靶区的位置等临床因素与患者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小肠V20(小肠接受大于20Gy剂量时受照的绝对体积)、V25、V30、V35、V40、V45、V50、V55、V60、D2cm3(2cm3小肠的受照剂量)、D5cm3与≥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小肠的V20、V55是≥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25和0.004)。用V20、V55的ROC曲线来预测接受腹、盆腔放疗肿瘤患者小肠的放射耐受剂量,V20、V55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预测准确性较高。界值分别为183cm3和2cm3。V20<183cm3组患者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率为4.76%(2/42),远低于V20>183cm3组患者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率52.38%(11/22)(P=0.000)。V55<2cm3组患者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率为4.00%(2/50),远低于V55>2cm3组患者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率84.62%(11/1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V20=183cm3、V55=2cm3可看作小肠的放射耐受剂量,其对≥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预测的灵敏度均为0.846(11/13),特异度分别为0.800(40/50)、0.960(48/50)。结论:1腹、盆腔肿瘤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多为1-2级,在本研究中,急性观察期内≥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率为20.63%。2患者的临床特征参数与腹、盆腔肿瘤患者放疗后引起的≥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率无明显相关。3小肠的V20-60、D2cm3、D5cm3是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重要剂量学影响因素,可以较好预测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4小肠的V20、V55可能是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最有价值的预测指标,当V20>183cm3和V55>2cm3时,≥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率可能会明显增加。5在放射治疗计划评估中,V20=183cm3和V55=2cm3可做为小肠的放射耐受剂量,应将其限制在适当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