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冷浸下煤体微观结构变化与热传导规律研究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氮冷浸可对煤岩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煤岩的渗透性得以提高,加之节能环保的特性,使液氮致裂增透煤岩这一手段在卸压增透、预抽煤层瓦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针对液氮对煤岩的致裂增透效应及温度传播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研究液氮对煤岩致裂的具体形式及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微细观实验手段,在考虑煤岩的干燥及饱水状态下,分别采用扫描电镜、CT扫描实验手段对比分析液氮冷浸前后煤岩表面及内部结构变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测试对孔隙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由于液氮的温度特性是最可能导致煤岩结构破坏的关键,因此,本文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液氮作用下煤岩内部热传导规律,推导了干燥及饱水状态下煤岩受冻过程控制方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求解,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进行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液氮冷浸后煤岩的表面及内部微观破坏形式不同,对于干燥煤样,液氮冲蚀作用造成煤岩表面裂隙附近的部分煤粒脱落,内部微裂隙的贯通;而对于饱水煤样,经液氮冷浸后,表面的原生裂隙出现加宽、延伸等现象,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在原生裂隙的基础上产生次生裂隙为主;(2)液氮的冷浸作用同样会对煤岩孔隙产生影响,随冷浸时间的延长,干燥及饱水煤样的微、小孔隙的数量均逐渐增加,液氮冷浸过程中煤岩温度的变化与其对煤岩造成的损伤密不可分;(3)液氮作用下,干燥煤岩较饱水煤岩的温度变化缓慢,经历的温度平衡总时程较长,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的分析煤岩受冻过程中的温度传播规律。
其他文献
变指数鞅是常指数鞅的推广,但是对于变指数鞅而言,很多在常指数鞅中有的结论在变指数鞅中并不成立.而原子分解是研究空间结构的重要分析工具,故本文以原子分解为工具研究变指
全球河流每年颗粒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入海通量分别为0.15×1015g和0.25×1015g,其中输入的陆源有机物中90%保存在河口及其邻近陆架泥质区,因此陆架边缘海为研究有机物的来
自从顺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化疗药物以来,金属药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现在应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试验的金属药物主要为铂类、钌类等,这些金属药物多为广谱
电芬顿(EF)氧化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型水处理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其技术核心是氧还原电合成H2O2。但目前存在过氧化氢产率低的问题,开发高过氧化氢产率的催化剂极其重要。将催化剂用
洋中脊(Mid-Ocean Ridge)作为海洋岩石圈的诞生地,也是地球多圈层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区域。西南印度洋中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作为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代表,
膜分离技术以其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生态友好等优点,已成为传统分离方法(吸附、蒸馏等)的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法。目前,膜分离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食品,医疗,环保等方
研究种群动力学系统时常常会忽略一种同类捕食现象,即往往发生在同一种群不同阶段的个体之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群个体的存亡。因此,考虑不同阶段间种群个体的同类相
1855年黄河经华北平原改道注入渤海后形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黄河以高水沙量与频繁改道为主要特征,河口地区受到河流与海洋动力的双重制约,因此冲淤变化尤为强烈。黄河口潮滩
石墨化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非金属共轭聚合物成为了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体相的g-C3N4由于存在对可见光吸收不足、比表面积低、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高等缺点,导致光
本文从国内外的筒子纱包装现状进行分析,纺织企业依旧使用大量劳动力进行筒子纱包装,繁琐而单一的劳动使企业劳动力流失严重,企业用工难、用工荒的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