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语言学视角探究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生态观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a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流行语已发展成一种新兴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动态变化的体现,是一段时间内被频繁使用的的热词和热语,是反映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最受网民欢迎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网络语言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而汉语中的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中一种新的特殊类型的成员,其在语言风格上幽默且简洁。汉语网络流行语不仅受到了中国各地方言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各国语言的影响,其中英语对其影响最为明显。目前,汉语网络流行语以迅猛的发展趋势弥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如何规范使用汉语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语言学家们高度关心的问题。  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各式研究,如从人文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且大多数研究从理论层面展开。然而,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生态语言学,对汉语网络流行语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语言学也受到了生态学的启示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即生态语言学。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思想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物竞天择。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运用生态理论来透视语言现象,透过语言现象,勘测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语言的影响的学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自然生存环境,也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所以,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语用学中的生态语言学,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整体研究和个案分析,以2008-2017年每年出现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为研究语料,共计100个流行语,阐述了其基本特征和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特点,最后提出了治理网络流行语污染的相关建议以促进网络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本研究表明,语言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类似,符合生态语言学的语言多样性和动态性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汉语网络流行语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新视角下,本研究系统地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以及是如何通过社会生态学,人文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反映其生态观的。而且,其研究结果对于词汇学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于网络流行语这类特殊语言现象,建立官方的在线词库比出版纸质的词典更具有实效性和便捷性。随着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其不可避免的会因过度仿照,故意使用生僻用语和不文明用语给网络语言带来一定的污染,但是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对待,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之,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人们应该客观、公正、宽容地对待汉语网络流行语,以保护人类语言的多样性。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一些国际组织,跨文化的商务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因不同文化而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了解跨文化商务沟通障碍因素是非常
约翰·斯坦贝克是二十世界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愤怒的葡萄》,作为普利策获奖著作,是他最知名的小说,也是其最成功的小说。在这本书中,约翰·斯坦贝克作品表达了他对
《河上一周》是美国超验主义者梭罗的优秀作品之一。该书记录了梭罗及其兄弟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旅行。梭罗在大自然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及精神栖息的家园,他复杂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给身处生态危机的现代人以意味深长的警醒与启迪。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反映生态和谐作品的热切呼唤,集中体现梭罗生态思想的《河上一周》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生态翻译学发轫于2001年,以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发表在《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