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 haem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外周全血、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嵌合状态,探讨后两者的嵌合动力学及其与移植后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免疫抑制剂的调整等临床事件中的关系。方法:(1)选取我科2006年4月-2006年10月确诊为急、慢性白血病,给予allo-HSCT治疗的患者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处于第一次完全缓解状态(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慢性白血病均为慢性髓性白血病第一次慢性期(the first chronic phase,CP1),男4例,女2例,年龄24-63岁(中位年龄45.5岁)。(2)预处理方案:其中1例采用非清髓allo-HSCT,预处理方案为FAAC方案,其余5例采用清髓性allo-HSCT,预处理方案为BuCy方案,常规方法预防移植相关并发症。(3)取供者、患者移植前、移植后第7天(+7d)、+14d、+28d、第2个月(+2m)、+3m、+6m、+9m和+12m外周全血标本各5ml,其中4ml采用磁性激活细胞分离器(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er,MACS)分离法进行分选后,分别纯化出T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连同1ml全血进行PCR扩增,检测其短片段重复序列(shorttandem repeats,STRs),了解患者移植后外周全血、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嵌合状态,观察后两者形成嵌合体的时间早晚、植入的速度快慢及其在复发、GVHD发生和免疫抑制剂调整等临床事件中的变化规律。结果:1例接受非清髓性allo-HSCT的患者于+7d和+14d均为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a,MC),T淋巴细胞的嵌合比例较粒细胞高,分别为27%和14%(+7d)及71%和63%(+14d),于+28d外周全血、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达到完全供者嵌合状态(complete donorchimerim,CDC)。其余5例接受清髓性allo-HSCT的患者粒细胞较T淋巴细胞植入快,嵌合比例的中位值分别为50%(28%~78%)和23%(13%~32%),于+14d均达CDC。例2和例3分别在+10m和+9m发生慢性GVHD(chronic GVHD,cGVHD),进行STR-PCR检测,外周全血、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仍处于CDC。给予免疫抑制剂后,2例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均较前好转。1例于移植后+60d复发,外周血T细胞供者成分降低的百分比多于粒细胞,分别为24%和15%,同时骨髓象亦提示复发。结论:1.检测经磁性激活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法分选后的T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嵌合体是可行的。2.allo-HSCT后,定期监测外周血不同系列细胞的嵌合状态可以早期判断是否植入和预示移植后复发,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