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nws-C/C复合材料高温和疲劳环境下性能演变与损伤机理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jie88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碳(C/C)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耐摩擦磨损、耐腐蚀和耐高温等优异特性,被认为是航空航天等领域热防护和动力系统的主要备选材料。但是传统C/C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弱的层间结合和剪切性能,严重限制了其在热结构件上的广泛应用。将一维SiC纳米线(SiCnws)引入C/C复合材料中,形成微纳多尺度强韧化,可以攻克传统C/C复合材料层间结合较弱等问题。在材料具体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高温、热震以及疲劳等苛刻环境,这些特殊环境会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特性,进而威胁其服役安全性。目前,针对SiCnws增强C/C(SiCnws-C/C)复合材料的研究仅限于纳米线生长工艺调控、静态力学表征以及抗氧化方面的研究,对于其在高温、热震和疲劳等环境下的性能演变及损伤行为尚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在C/C复合材料中均匀引入SiC纳米线,考察SiCnws-C/C复合材料在不同服役温度、热震以及疲劳循环下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变化,研究SiCnws-C/C复合材料在不同服役环境下的损伤演变及失效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研究了SiCnws-C/C复合材料的弯曲疲劳行为,探索了在65%应力水平下不同疲劳循环周次加载对SiCnws-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剩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nws-C/C复合材料的疲劳极限为72MPa,对应于静态强度的70%。疲劳加载引起的损伤在初始疲劳循环阶段迅速形成并扩展;随着疲劳循环增加至100万次,损伤将缓慢增加甚至达到饱和。SiCnws-C/C复合材料的剩余弯曲强度随着循环周次的增加而增大,弯曲模量随着循环周次的增加而降低。适度界面脱粘和残余热应力的释放是疲劳强化的主要原因。另外,界面脱粘、层间分层和基体开裂这些损伤的产生和累积也是导致疲劳加载后试样弯曲模量降低的诱因。研究了在70%应力水平下,弯曲疲劳加载10~5、5×10~5和10×10~5周次后SiCnws-C/C复合材料的内耗行为。结果表明:内耗与测试温度之间的关系与SiC纳米线、热解碳和疲劳加载引起缺陷的协同作用有关。随着疲劳循环周次的增加,SiCnws-C/C复合材料的内耗值增加,这是由基体开裂、界面脱粘和层间分层引起的界面滑动和摩擦的增加引起的。尽管基体热解碳层间的滑动和摩擦受到层间范德华力增加的限制,但与由界面滑动引起的内耗值增加相比,这部分基体内耗的降低可忽略不计,所以经过疲劳加载后的SiCnws-C/C复合材料表现出增大的内耗。研究了SiCnws-C/C复合材料在25℃、600℃和1200℃下的弯曲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材料的弯曲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材料性能演变与内部热应力的变化密切相关。在1200℃下,界面压应力得到充分释放,碳纤维也受到轻微拉应力,不仅可以诱导裂纹在界面处发生偏转,碳纤维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异的力学性能,相比于其在室温下的强度,SiCnws-C/C复合材料在1200℃下表现出更优异的力学性能。研究了RT-1100℃热震环境下不同循环周次对SiCnws-C/C复合材料的力学、热膨胀以及内耗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0次热震循环后,SiCnws-C/C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增加了23%,经过20次热震循环后降低至原始强度的92%。经过10次热震循环后材料弯曲强度的提升归因于纤维/基体界面的适度弱化以及热解碳层间间距的增大,这些均会诱导裂纹发生偏转,使材料表现出更好的承载能力。与C/C复合材料相比,SiCnws-C/C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抗热震性能,归因于SiC纳米线微纳尺度的强化机制,包括其自身拉出、断裂与桥连。
其他文献
直升机振动问题一直都困扰着直升机的发展,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主动控制方法应用于直升机旋翼。其中主动扭转智能旋翼是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它通过控制桨叶主动扭转变形来改变旋翼上的气动力分布,从而影响直升机的振动载荷。本文首先开展了桨叶扭转变形对桨叶气动力的影响分析。分析了主动扭转桨叶在有气动载荷作用时在不同电压驱动下的扭转变形效果及桨叶扭转变形对气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桨尖扭转角随驱动电压的升
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运行过程中,结构会承受各种复杂振动载荷,包括静载荷和动载荷。复杂载荷会导致结构局部出现较大的响应,引起疲劳破坏。本文针对同时承受静动载荷下的典型结构,研究其振动疲劳寿命预估方法。在疲劳寿命预估方面,根据静动载荷特性,对振动疲劳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基于平均应力效应,计算结构在静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极限,并修正S-N曲线。选用工程适用的振动疲劳破坏准则和疲劳寿命计算方法,研究结构承受静拉伸载
对校外培训机构理性的治理思维,应该既抓供给侧治理,规范机构合法经营,又抓需求侧治理,引导家长对培训的需求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当前存在的教育培训乱象,包括培
理解输流碳纳米管的力学行为对尺寸的依赖性,才能有效地设计、制造相关纳米设备并精确地预测其行为。在对输流碳纳米管的研究方法及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之后,本文采用连续介质
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的共生体系是国际上研究植物-昆虫互作的热点。人们发现,该共生体系还包含线虫。榕属(Ficus)作为植物界最大的属之一,有着约750种榕树,目前仅发现榕树相关线虫40种。中国有约100种榕树,在云南西双版纳有69种,在云南西双版纳仅发现4种相关线虫。本文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特征,在云南西双版纳29种榕树中分离鉴定了14种榕树相关线虫,其中新种9种,中国新记录种1种,西双版纳新记录
当前我国水资源紧缺,人工湿地公园逐渐肩负着城市水系涵养和水体净化的重要功能。在现有人工湿地公园进行水体净化的方法中,采用植物吸收是应用最广,见效较快且投入较少的办法。现有人工湿地公园净化富营养水体时面临主要问题有:草本挺水植物在冬季生长缓慢,净水效应下降;人工湿地公园在初期净水效果好,中后期出现乏力;草本挺水植物在人工湿地公园大量繁殖后植株倒伏带来二次污染;草本挺水植物发生落叶、凋零和死亡带来的循
光催化技术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在温和条件下催化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能量转换手段,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众多光催化剂中,石墨相氮化碳(g
本文以纤细裸藻为实验对象,通过优化光照培养条件(光照强度、光照周期及光质),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光照条件对于纤细裸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多糖含量为指标确定正交试验因素水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确定适宜的裸藻多糖积累的复合光照条件,再进一步通过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光照优化后相关代谢产物及蛋白质表达变化,为研究纤细裸藻生物质变化的分子机制以及目标产物定向培养提供基础数据。1.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光照
本文以航空供氧面罩呼气活门为研究对象,结合航空生理学知识,采用Fluent动网格和AMESIM仿真技术完成了呼气活门动态特性研究,重点研究了呼气活门在地面小流量情况和爆炸减压工况下的动态性能,工作内容如下:⑴对呼气活门数值模拟计算所需的边界条件进行了研究。根据文献推导了座舱爆炸减压过程中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对呼气活门和橡胶膜片的结构和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活门受力方程。⑵完成了呼气活门地面小
飞机起落架是飞机在起降、滑行和地面停放等阶段的承力装置,是飞机起降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为保证安全性,起落架主承载结构往往有较大的材料裕量,导致起落架结构过于笨重。随着拓扑优化理论、参数化建模技术、代理模型、优化求解算法等关键技术的日趋成熟,在起落架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上述方法加以研究与运用,可实现起落架的结构轻量化设计。本文以某大型飞机起落架为研究对象,对起落架轻量化设计技术进行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