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经不同粒径的明胶微粒(gelatin microparticles,GP)改性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CPC)复合人工骨。研究孔径对复合材料修复新西兰兔颅骨缺损效果的比较并明确孔径这一多孔结构的重要参数对材料降解、成骨性能的影响,探讨通过改变支架材料孔径从而调节骨修复效果、材料降解性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以物理碾碎的方法制备筛选四组不同粒径的明胶微粒,粒径分别为:A:50-100μm.B:100-200μm、C:200-300μm、D:300-450μm。喷金后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粒径明胶微粒超微结构。将不同粒径的明胶微粒分别与CPC混合(质量比为5/95)制备四组GP/CPC复合人工骨。测定该四组GP/CPC复合人工骨的初步凝结时间、生物相容性、超微结构等,并研究比较其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效果:制备兔颅骨缺损(共12只兔子、4个骨缺损(Φ8mm)/兔),每只兔子的4个骨缺损分别以不同GP粒径的GP/CPC复合人工骨随机充填。分别于植入6、12周后收集标本,脱钙后以HE染色作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测量。结果:碾碎后的四组明胶微粒呈不规则形状,粒径分别为A:(76±23)μm、B:(155±29)μm、C:(246±32)μm、D:(365±47)μm且分散性好。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的凝固时间14.2±4.7min相比,结合了5%明胶颗粒的GP/CPC复合人工骨,凝固时间得以缩短,A:7.3±1.1min、B:7.7±1.2min、C:6.6±1.2min、D:6.3±1.2min(P<0.05)。材料降解实验,随着孔径的增加,材料的失重率也随之增加,2.79±±0.22%4.15±0.53%5.92±0.87%6.51±0.96%(P<0.05)。8周时,A、B、C、D四组材料失重率分别为5.02±0.67%、7.90±0.84%、9.70±1.01%和10.01±1.22(P<0.05)。四组兔颅骨缺损的新骨形成量百分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6周,C组(200-300μm)材料新骨组织面积教其余三组更高为15.20±0.88%,D组12.71±0.73%,B组9.10±1.09%,A组8.92±0.81%(P<0.05)。12周时,C组(200-300μ m)骨形成面积仍为最高29.86±0.62%,D组22.53±0.77%,B组18.11±0.69%,A组14.40±0.97%(P<0.05)。结论:添加明胶微粒后,可缩短自固化CPC的固化时间,加速材料的降解,提高缺损区新骨形成能力。复合材料孔径这一重要参数对骨形成和材料的降解性有直接的影响,通过改变材料的孔径可以调节骨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