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NCEP/GDAS资料,利用二维云分辨模式对2008年6月3日-8日发生在广东、广西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暴雨过程不同阶段的地面降水特征,并通过敏感性实验,研究了冰相过程和云辐射过程对地面降水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模式模拟的区域平均地面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实况一致,最大降水率出现时刻和强度与实况基本吻合。根据地面降水的发展,将暴雨过程分为初始、发展、成熟和衰退阶段进行讨论。通过地面降水诊断方程,计算了地面降水收支情况,发现平均水汽辐合是初始、发展和成熟阶段区域平均地面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平均局地大气变干和地面蒸发则是衰退阶段平均地面降水主要来源。区域平均地面降水来自于对流云区和降水性层状云区,且对流降水比层状降水提供了更多的区域平均地面降水。水汽辐合是对流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来源,层状降水主要来源于从对流云区输送过来的局地水凝物。区域平均热量收支表明,平均热辐散主要由平均潜热释放平衡,且平均热辐散大于平均潜热释放,引起平均局地大气冷却和红外辐射冷却。
冰相敏感性实验中,无冰云辐射效应减弱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的区域平均地面降水,加强了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的区域平均地面降水,区域平均降水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对流云区。无冰云效应引起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区域平均地面降水减小,并加强了衰退阶段的区域平均地面降水,降水性层状云区降水减少是无冰云效应地面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热量收支表明,无冰云辐射效应使得降水过程中红外辐射冷却减小。无冰云效应引起降水过程中热辐散的减小。
云辐射敏感性实验表明,无云辐射效应增加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衰退阶段的区域平均地面降水,但减小了成熟阶段的地面降水。水汽辐合的变化是影响对流和层状降水的主要原因,进而影响区域平均地面降水。热量收支表明,衰退阶段红外辐射冷却的增加导致水汽凝结以及与凝结有关的潜热的增加,从而引起区域平均地面降水率的增加。初始阶段和衰退阶段水汽凝结和冻结正值与平均潜热变化正值相一致,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水汽凝结和冻结负值与平均潜热变化负值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