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_joh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公共投资研究可以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是对公共财政效率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可以更好地为政府财政、环境资源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制度机制依据。可以说,绿色公共投资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模式。该论文在深入分析绿色公共投资的概念、范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微观效率分析的计量方法原理。论文总结和吸收了他人在该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公共财政公共投资原理、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原理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尝试将公共投资宏微观效率分析方法理论,结合自然资源环境投资的特点,吸收、系统归纳并应用于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之中。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1.首次构建起一个系统完整、富有新意的理论体系,涵盖了投资、绿色投资、公共投资(政府投资)、绿色公共投资、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宏观、微观)、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影响因素、改善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及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等诸多内容。2.为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实证分析、评价和决策奠定基础,得出了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微观效率不足的基本结论。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进行宏观效率实证分析,结合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项目微观效率作了实证分析。分析得出: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贡献和促进作用,但存在着产出效率损失;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是占GDP的8.41%,我国经济和社会公众对绿色公共投资的需求在增加,但绿色公共产品的供应还存在规模投资不足,绿色公共投资存在非常大的增长空间;2000年前后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结构效率出现了“飞跃性”分水岭,2001-2008年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结构效率要高于全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从国际横向比较看仍然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我国绿色公共投资项目的规划概算、执行管理水平以及实际微观效率水平,都还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针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微观效率的缺失,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公共财政职能,加大绿色公共投资力度,使规模比重早日达到最高点最优值、缩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环保投入曲线之间峰顶距离;通过打造产业链、建设重点产业布局、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战略,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地带专业化,提高绿色公共投资专业化、分工水平的鼓励和刺激,做强做大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市场机制贯穿于政府扶持的投资、融资和产权制度安排、产业链衔接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和产业效益评价分析体系,健全完善我国绿色公共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绿色公共投资采取多准则决策技术进行绩效评价;建议以“大部制”为改革基调,推进组建国家级环保委员会,实施环境保护“跨区域跨行业”综合性行政管理,推动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职能改革,推进委托代理模式下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完善以公共选择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决策制度机制。
其他文献
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出发,通过对选定期限内《国务院公报》所刊载的意见的统计,分析意见的使用频率、发文机关、发文形式、文种名称前缀修饰词、正文内容层次五个
介绍着色渗透探伤法检测电子束焊焊缝表面裂纹的可行性 ,结合渗透探伤理论制定了电子束焊接齿圈规范性的渗透检测程序 ,实践证明该工艺方法在现场能够可靠、准确、有效地检测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文物藏品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信息化产生的作品面临现有著作权法的挑战。尽管文物藏品资源信息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从文
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既有赖于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也有赖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发展。COSO发布的风险管理框架,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我国企业的内部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魏晋时代是一个“浓于生命彩色”的时代,美学是人的生存状态的理性探求与诗意化的写照。这时期的美学思想自然要反思生命或生存本身,直接表现出生命的境
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各具优劣 ,互为补充 ,不能相互取代 ,而应该有机结合 ,扬长避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本文主张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双套制”管理
该文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档案行政执法情况的调研,提出档案行政执法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及改进办法。
调查表明,我国档案管理服务外包法规标准建设方面存在法规标准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实践需要,对于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具体,对基础设施条件要求不严格,缺乏
该文以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河4#桥为工程背景,该桥为钢-混凝土混合梁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桥塔采用钢桥塔,主要介绍钢桥塔塔墩锚固的设计构造和计算分析情况,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
在印支3国(越南、柬埔寨、老挝)1975年后出现的难民潮中,有大批人移居美国。美国出于现实利益需要和人道主义原则而接纳了他们。最初的难民在经过收容中心后,被安置到全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