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公共投资研究可以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是对公共财政效率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可以更好地为政府财政、环境资源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制度机制依据。可以说,绿色公共投资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模式。该论文在深入分析绿色公共投资的概念、范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微观效率分析的计量方法原理。论文总结和吸收了他人在该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依据公共财政公共投资原理、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原理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尝试将公共投资宏微观效率分析方法理论,结合自然资源环境投资的特点,吸收、系统归纳并应用于绿色公共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之中。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1.首次构建起一个系统完整、富有新意的理论体系,涵盖了投资、绿色投资、公共投资(政府投资)、绿色公共投资、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宏观、微观)、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影响因素、改善绿色公共投资效率及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等诸多内容。2.为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实证分析、评价和决策奠定基础,得出了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微观效率不足的基本结论。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进行宏观效率实证分析,结合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项目微观效率作了实证分析。分析得出: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贡献和促进作用,但存在着产出效率损失;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是占GDP的8.41%,我国经济和社会公众对绿色公共投资的需求在增加,但绿色公共产品的供应还存在规模投资不足,绿色公共投资存在非常大的增长空间;2000年前后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结构效率出现了“飞跃性”分水岭,2001-2008年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结构效率要高于全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从国际横向比较看仍然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我国绿色公共投资项目的规划概算、执行管理水平以及实际微观效率水平,都还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针对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的宏观微观效率的缺失,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公共财政职能,加大绿色公共投资力度,使规模比重早日达到最高点最优值、缩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环保投入曲线之间峰顶距离;通过打造产业链、建设重点产业布局、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战略,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地带专业化,提高绿色公共投资专业化、分工水平的鼓励和刺激,做强做大我国绿色公共投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市场机制贯穿于政府扶持的投资、融资和产权制度安排、产业链衔接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公共投资宏观效率和产业效益评价分析体系,健全完善我国绿色公共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绿色公共投资采取多准则决策技术进行绩效评价;建议以“大部制”为改革基调,推进组建国家级环保委员会,实施环境保护“跨区域跨行业”综合性行政管理,推动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职能改革,推进委托代理模式下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完善以公共选择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决策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