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熵陶瓷热障涂层设计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燃气轮机进一步的发展,朝着更高的热效率和推重比迈进,燃烧室表面温度持续提高。为了保持合金基体在高温下的机械性能,需要加上一层热障涂层(Thermal barrier coating,TBC)。传统的 TBC 材料如 YSZ 和 La2Zr2O7 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温度需求,急需开发新的TBC材料。近年来,高熵材料表现出许多出色的热物理性能,例如热导率低,优良的热稳定性能,已开发出众多的材料体系,高熵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获得热导率更低以及抗热震性能优良的TBC,选择合适的单组分材料,结合离子半径、缺陷形成因素进行元素选择,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了La2(Ce0.2Hf0.2Zr0.2Ti0.2Sn0.2)2O7高熵陶瓷,呈烧绿石晶体结构特征,形貌为多孔隙,较为均匀,孔隙率P=24.7%。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曲线未产生明显吸热或放热峰,表明该材料热稳定性较好。比热容数据呈抛物线状形式,测得1000℃时的热导率仅为0.54 W-m-1·K-1。为了检验这种新材料在高温下能否长期使用,进行了静态氧化和钙镁铝硅酸盐(CMAS)腐蚀实验。在1100℃下保温100h静态氧化数据表明,X射线衍射(XRD)显示各主峰强与烧绿石结构对应,有趣的是杂相的消失和各主峰强发生改变,通过分析可能是由于高熵无序的晶体结构造成较粗糙的布拉格衍射面,以及不同的原子半径对X射线信号造成影响,形成不同的衍射峰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明该材料为多孔高熵陶瓷形貌,孔隙率几乎没有变化。CMAS腐蚀实验表明CMAS与材料不发生化学反应,不会渗透进入涂层破坏微观结构。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方法制备了厚度约为100μm的高熵陶瓷涂层。通过XRD对涂层表面进行研究分析,呈单相烧绿石结构特征,无杂相。SEM表明形成了典型的喷涂态表面形貌,涂层硬度数据表明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热循环实验前后XRD图谱表明该过程未发生相变,对剥落后的粘结层XRD分析表明该过程未形成如Al2O3的热生长氧化物(TGO),说明所制备涂层氧不透过。100h静态氧化实验表明,该过程不发生相变和分解,但形成了类似结晶态的小晶粒,组织结构变得松散,导致涂层剥离。为了探索激光熔覆制备高熵陶瓷涂层的可行性,使用Fluent软件对熔覆过程不同扫描速度、不同功率下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700W,扫描速度1.8cm/s,激光半径0.5mm工艺下进行熔覆较为合理,开展实验验证表明高熵陶瓷均匀的熔覆在了基体上,存在不足的是基体受到了一定损伤。
其他文献
在钠冷快堆中,各燃料组件中不同燃料棒棒束的发热量存在差异且冷却剂的流量分配不均匀,这导致了不同燃料组件中冷却剂温度不同。当冷却剂流出燃料组件后,不同温度的冷却剂在堆芯出口位置便会发生交混从而产生温度振荡现象。伴随着冷却剂向上流动,温度振荡便会传递到中心测量柱下封头区域。长期处于温度振荡的影响下,中心测量柱及堆内构件可能会发生热疲劳与热老化,进而影响到反应堆的安全性能。因此,开展钠冷快堆中冷却剂温度
随着环境问题的显现和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人们逐渐重视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已经进入了从以燃煤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时代向清洁可再生能源时代的过渡阶段。在当前阶段,一方面需加强对煤炭资源的清洁转化,另一方面需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而太阳能-煤热化学技术完美地结合了两方面的需求,是过渡阶段优秀的能源利用方案。促进太阳能-煤热化学技术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太阳
一台一回路泵停运是双环路池式钠冷快堆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初因事件。在该事件的影响下,两个环路中的两台泵会进行不对称的惰转,且故障泵惰转结束后会发生特殊的返流现象。在一台泵停运的同时,可能伴随发生失去厂外电等不同的叠加工况。堆内特殊的流动特性以及复杂的叠加工况使得一回路钠池内出现特殊的三维非对称热工水力特性,进而导致堆内构件出现过大的温度梯度,以及由此产生过大的热应力,因此明确该复杂的瞬态热工水力分布
生物质具有低硫、低氮、高挥发分、碳中性等优点,其作为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生物质能量密度低、可磨性差、吸水性强等缺点限制了它作为动力燃料的使用。烘焙是一种提高生物质燃料品质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干式加压烘焙及湿式加压烘焙由于所需烘焙温度较低,烘焙后的生物质具有优良的燃料品质,成为了研究新热点。本文针对干式加压烘焙,分别在相同烘焙温度和相同质量收率下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积极有序发展核能是当前中国的一项国策。为了保障核能安全,需要对反应堆堆芯在各种工况下进行热工安全分析,满足设计准则。快堆子通道分析程序是开展上述分析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压水堆子通道程序相对成熟,由于钠冷快堆堆芯燃料组件的布置方式及冷却剂物性与压水堆差别较大,钠冷快堆的子通道程序需要进行专门的研发。国内外针对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堆芯,开发了一系列的
基于CaCO3/CaO循环的热化学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储能材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易于实现、反应产物易于储存且与聚光太阳能发电具有良好的耦合性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太阳能储能技术。但钙基吸收剂的活性降低的问题制约着该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各种不同天然钙基材料以及混合钙基材料在不同工况下的储热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对CSP-CaL集成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钙基材料储热性能的研究大多在
能源是推动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但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化石能源消耗量的持续增加,导致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各国为应对能源短缺危机,解决化石能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问题,积极进行新技术推广。其中,电动汽车和冷热电联供(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CCHP)系统作为节能减排的代表,其优势得到了普遍认可,推广应用备受关注。但已有研究结果显示
冷凝传热是一种高效的相变传热过程。强化冷凝传热,可实现冷凝器小型化,降低海水淡化系统的投资成本;强化冷凝传热,可降低热功转化系统的冷端参数,有助于提升能源转换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需求。现有的强化冷凝传热技术主要沿用单相传热强化思路,包括管内扩展受热面、管内插入物等。本课题组提出了流型调控,即“相分离”的思想,在冷凝管内悬空插入丝网膜管,开发了一种新型相分离冷凝器。前期研究主要针对ORC
强化换热是工程研究和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基于电流体动力学(Electro-Hydro-Dynamics,简称EHD)原理的电场强化换热技术是一种利用外加电场产生电场力的主动强化换热技术,其强化换热的机理归因于从发射电极到接地极的离子风现象,具有无噪音,能耗低,响应迅速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将EHD主动强化换热技术与波状通道这种被动强化方法相结合,建
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技术之一,因低温多效蒸发技术具有传热性能好、结构简单、对材料性能要求不高等特点,是目前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横管降膜蒸发器具有传热传质效率高、液体装量少、压降可忽略不计等诸多优点,是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技术中的关键装置。因此,研究横管降膜蒸发器中的换热管外降膜流动与传热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横管降膜蒸发技术中,液膜的厚度和均匀性被认为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