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B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ER和PR相关性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s)病人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核受体共激活因子AIB1(amplified in breast cancer 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与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45例EMs病人的异位内膜和同期在位内膜(增生期24例,分泌期21例);以及正常子宫内膜标本42例(增殖期22例,分泌期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织中AIB1、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结果与月经周期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利用德国Sample PCI图象分析系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以吸光度(A)表示。AIB1、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用SPSS12.0及PPMS 1.5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q检验;两者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1镜下观察AIB1蛋白阳性染色大部分以腺上皮细胞胞浆染色为主,呈黄褐色,部分胞核染色;ER、PR主要在腺上皮细胞核内呈深褐色表达,但也有少量于间质中的染色。2 AIB1在三组内膜中的表达AIB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内膜(P<0.01);而4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之间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ER、PR在三组内膜中的表达ER、PR在异位内膜组中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异症病人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ER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在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不同内膜组织中AIB1、ER和PR的表达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在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AIB1的表达水平表现为增殖期低于分泌期(P<0.01),ER则表现为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1),两者均受月经周期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而在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内膜中,AIB1、ER和PR的表达均失去了周期性变化,增殖期和分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 AIB1在三组内膜组织中与ER、PR的相关性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异位内膜中AIB1与ER呈负相关(P<0.01)。而其他内膜中AIB1与ER、PR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 AIB1在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呈高表达状态,提示上调的AIB1蛋白很可能通过增强核受体的活性,促使子宫内膜对雌激素的敏感性提高,从而引发内膜细胞增殖,从而易于内膜的异位种植和生长。2本实验显示,异位内膜中ER、PR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异位灶激素受体含量减少,可能与局部雌激素代谢异常以及雌激素效应发生改变有关,导致异位内膜呈现不成熟的生长而使异位灶持续增长。3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于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这可能是内异症发生的原因之一。4异位内膜组织中AIB1的过表达与与ER的表达降低有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两者呈明显负相关。提示在存在较低职的情况下,AIB1能通过表达上调,并和许多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而促发EMs进展。
其他文献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我国其发生率仅次于宫颈癌,对女性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方面优势明显,该检查具备无创伤、软组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