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系统极化码编译码器设计与实现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ssus19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Arikan基于信道极化提出了极化码,并证明极化码在码长趋于无限的情况下具有信道容量可达的性质,本文从极化码的编译码方法与系统极化码编译码器的实现两个方面对极化码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详细分析和研究了极化码的信道极化理论,推导了信道转移概率的计算式。介绍了信道可靠性序列的四种估计方法,分别是巴氏参数法,密度进化法,高斯近似法与极化重量法,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性能比较并给出仿真结果。研究了生成矩阵的构造与性质,说明了系统极化码的编码原理与硬件实现时比特混合序列的调整方法。在极化码编码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非系统极化码与系统极化码的编码流程。对非系统极化码与系统极化码进行了性能对比,在相同条件下,系统极化码性能较优。其次,研究了串行抵消(Successive Cancellation,SC)译码算法。结合极化码构造的码树,说明SC译码算法的译码过程,并对SC译码算法用于系统极化码译码的方案进行了说明。分析了极化码的递归译码结构与非递归译码结构,其中非递归译码结构更加适合硬件实现。针对非递归译码结构,给出了层级处理方法,以简化译码流程。研究了基于SC译码算法的衍生算法,包括快速SC译码算法、串行抵消列表(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SCL)译码算法以及循环冗余校验协助下的SCL(Cyclic Redundancy Check Aided SCL,CA-SCL)译码算法,在软件中对上述译码方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并给出了结果。最后,设计了一种系统极化码编译码器的FPGA硬件实现结构,该编译码器采用层级处理,可以通过增加处理层级灵活适应不同码长的码字,对同一层级的节点共享存储空间,节省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并且编译码器中的核心处理模块可以用于构建SCL译码器,即通过实例化多个计算模块以实现保留多个译码路径。简单介绍了编译码器的实现环境,对系统极化码的编译码算法进行了定点仿真从而确定了FPGA实现时采用的定点方案。从顶层模块架构到基础功能实现,逐步说明了编译码器的设计思路。结合编译码算法的定点仿真对编译码器进行了功能验证,将编译码器结果与定点仿真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编译码器的功能和性能。根据译码过程中消耗的时钟数及综合后译码器支持的最高工作时钟估算得到单个核心处理模块吞吐量为10Mbps以上。结合其资源消耗,所设计的系统极化码编译码器能够在资源消耗低于Virtex 7 690t FPGA芯片1%可用资源的情况下获得较为满意的吞吐量。此外,所设计的编译码器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其较低的资源消耗,可以方便的通过增加并行度获得使吞吐量提升到1Gbps以上。
其他文献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激子结合能低、载流子扩散速度快、扩散距离长、吸收系数高、吸收窗宽等优点,近年来一直是光电转换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实验室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迅速增加到25.5%。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质量、与传输层之间的接触程度都影响着器件性能,除此之外,钙钛矿电池器件制备过程中由于退火时间、结晶速率等因素的影响,在钙钛矿内部及界面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缺陷,从而影响器件的效率及稳定性,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资讯生产来源短缺,资讯的质量与传播依赖于信息生产者的主观意向,受众的选择空间十分有限,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过载成为了困扰信息接收者的又一难题。时代进步,一剂良药——推荐算法登上了互联网舞台,图文资讯的个性化推荐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个好的推荐算法不仅可以提高资讯的传播效率、增强用户的阅读体验,还可以拓展资讯平台的商业价值,改变产业格局。发展至今,资讯推荐领
随着网络科学研究的发展,网络系统的同步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意义,同步目标从渐近同步到指数同步,从有限时间同步到固定时间同步,研究方法也日益成熟,但网络系统的同步研究仍有一些待完善的领域。本论文在控制理论框架下,分别对于中立型复杂动态网络(CDN)系统的函数投影同步(FPS)、具有混合时滞的忆阻神经网络(MNN)系统的固定时间随机同步(FTSS)以及不同节点维数的MNN的固定时间矩阵投
光电探测系统作为无人机的“眼睛”,是无人机捕获、识别、跟踪及瞄准目标的主要工具,而吊舱稳定平台是光电探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隔离吊舱载体产生的各类扰动,通过稳定视轴瞄准线来确保光电成像设备能够获取高精度的目标图像。本文以某吊舱稳定平台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讲述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系统研制要求提出了吊舱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估算控制系统
在动物王国中,许多动物拥有超强的听力,足以让我们人类感到"自惭形秽"。耳廓狐:小身体,大耳朵耳廓狐利用的听觉方式令人难以置信。它们是世界上最小的狐狸,可是有着巨大的耳朵——长约15厘米,比它们的脸还长。相对于体型来说,耳廓狐的耳朵是世界上最大的。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基于图像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在智能支付和考勤系统等重要领域。这一类方法对人脸图像的质量要求较高,而在实际场景中获取的人脸图像质量参差不齐,直接进行识别则会造成识别准确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对以图像序列为输入的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强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循环神经序列等技术对图像序列进行人脸检测与识别。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了
在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是评价黄土区植被恢复效应的有效途径。该文以典型半干旱黄土小流域3种恢复方式下(天然荒草、自然恢复、人工恢复)的5种植物群落(长芒草群落、赖草群落、苜蓿群落、柠条群落、山杏群落)不同深度的土壤(0~20 cm、20~40 cm、40~60 cm)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法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
由于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通信频段越来越匮乏,所以提高频谱利用率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对此,研究学者们提出矢量信号生成理论。传统电子器件有着固有缺陷,在电域生成的矢量信号带宽较小,频率调谐性差,且无法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传输,严重限制了通信速率的提高。因此,融合了光子学和微波技术优点的微波光子学成为解决问题的新方向,它打破了传统电器件的缺陷对系统性能的负面影响,具有:信号带宽极大、载频极高、传输损耗低、所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提升,经过多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呈现多样性和互补性,实现了对目标场景的多模化表征,而如何综合利用异源图像实现对目标场更精确、更全面的表达成为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异源图像配准融合技术是图像处理技术中的重要一环,配准方法决定了后续图像融合处理的效果,融合方法实现了对源信息的高效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对于提高目标探测与精确制导能力具有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在直播行业的融入,VR直播产业发展迅猛。作为VR直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全景视频为用户提供360度的观看视角,使用户获得良好的沉浸感体验。然而,全景视频庞大的数据量,对其网络传输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动态自适应传输方案通过划分Tile的方式,为用户视域内传输高质量的视频,视域外传输低质量的视频,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围绕全景视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