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煤自燃的新型凝胶泡沫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iaohui870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自燃是诱发矿井内因火灾的主要原因,矿井火灾常会诱发煤尘和瓦斯爆炸,对矿下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目前煤矿行业主要采用的防灭火技术措施有注浆、注惰性气体等,这些措施对于矿井火灾的治理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因此,专家学者都在作进一步研究,力图研发出一种新型矿用灭火材料。凝胶泡沫防灭火效果良好,被视为一种优良的、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新型矿用材料。但现有凝胶泡沫存在着发泡性不强、热稳定性差、流动性能不足等缺点。为此从发泡剂、稳泡剂、胶凝剂、交联剂等方面进行筛选复配并开展研究,制备出一种新型防灭火凝胶泡沫,并进行发泡性能、热稳定性、流动性能和阻燃性能等方面的研究。采用Waring Blender法对十二种表面活性剂的发泡能力进行试验,优选出三种发泡能力较强的发泡剂并开展复配试验,确定出一种发泡能力强的发泡剂复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稳泡剂、成胶体系进行多重对比试验,优选出最佳的凝胶泡沫稳泡剂、胶凝剂、交联剂组分。通过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最终试验确定出新型凝胶泡沫的配方。通过设计凝胶泡沫抗温性实验及凝胶泡沫恒温失水率实验,考察此凝胶泡沫的热稳定性,研究得出凝胶泡沫抗温时长较普通泡沫增长55min,较只加入稳泡剂的泡沫增长35min;通过测量不同温度和不同稳泡剂浓度下凝胶泡沫的粘度,以期研究其流动性能,实验表明温度对于凝胶泡沫粘度的影响呈负相关,稳泡剂浓度对于凝胶泡沫粘度的影响呈正相关;最后,利用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对凝胶泡沫的阻燃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凝胶泡沫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可以有效惰化煤体,能显著减缓煤氧复合进程。100℃时凝胶泡沫的阻化率为62.18%。在170℃时小、中、大三种粒径的原煤样及其凝胶泡沫处理煤样CO产生速率差值依次为:111.458 ×10-11 mol/(cm3·s)、94.628×10-11mol/(cm3·s)、47.202×10-11mol/(cm3·s),凝胶泡沫对于煤体特别是高破碎度煤体有着良好的阻燃性能。
其他文献
为提高运输效益,减少人工制定配载方案的工作量,研究汽车专运船多挂靠港时单层甲板车辆配载的优化问题,采用启发式算法以先生成后优化的思想给出车辆配载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模型精度和算法复杂度的双重约束下,根据甲板尺寸、甲板形状、障碍物分布、绑扎孔分布以及预装车辆信息确定坐标网格的尺寸,并建立了甲板和车辆的坐标网格模型;(2)以空间限制作为约束条件,用车辆尺寸作为贪婪选取的准则,利用GRAS
书面纠错反馈一直是外语习得领域的研究重点,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不同反馈类型的有效性研究,但纠错反馈对外语学习的效果至今尚无定论。由于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所
近半世纪,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博物馆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然而,很多新建成的博物馆在热闹一阵以后依旧回归门庭冷落。如何能够激活城市博物馆?选择深圳红树林博物馆项目设计,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具有比模量高、比强度高等优点,因此在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夹层结构在制造、运输、服役过程中容易受到振动、冲击、腐蚀等因素
榛子(Corylus spp.)授粉后从子房原基开始进行子房的分化和发育,有独特的延迟受精特点。子房和胚珠发育不完全,导致了子房败育并形成空壳果实,从而导致榛子产量下降。但是,与子房和胚珠分化、以及发育有关的基因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提取4个不同发育时期雌花花序的总RNA,对其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定,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生长素的富集区域,从而找到影响榛子子房和胚珠分化和发育的基因。初步研究结果如
针对当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存在低C/N的特点,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由于硝化启动时间较长;进水碳源较少,导致反硝化效率较低;设备仪器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水质排放
圆柱壳是各种农业机械、轮船、火箭和精密仪器的基本结构单元,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程、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然而其振动噪声问题不容忽视。力学超材料是一类由人工结构单元周
营养物质的输入导致的水体水质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环境问题。水生植物是水体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水体生态系统和水体水环境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
目的探讨可缓释包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对帕金森大鼠多巴胺能神
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比超过1/3,建筑节能在各国的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通过技术策略实现低能耗、创新性地应用新能源并提升居住舒适性,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