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既是鸟类、鱼类、甲壳类、贝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重要的繁殖地,又是沉积物、污染物、碳源和营养物质的聚集地。然而,近年来沿海地区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天然的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退化,为此,构建人工红树林湿地,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已成为当前红树林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研究表明,盐度因子是红树林幼苗能否成林的主要限制因子。以往关于不同盐度水体对红树植物影响的研究中,少有对同一植株进行生态、生理及解剖学三个尺度的综合性研究。本研究于2013年,在盐度分别为0、5、10、15、20、30、40和50(‰)条件下种植无瓣海桑(Sa)和桐花树(Ac)的1年生幼苗。于2012年,在0盐度下培育桐花树1年生幼苗以及秋茄(Kc)与木榄(Bg)胚轴繁殖体。以株高、基径、生物量、叶片数量、叶片长宽及生物量为生态指标;以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叶绿素含量为生理指标: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其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系统揭示红树植物对不同盐度水体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不同水体盐度梯度对Sa与Ac幼苗影响,发现盐度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生长,但在高盐度(≥30)条件下两种植物均无法存活,Sa在15盐度时长势良好,Ac在盐度为0、5时长势良好;Sa和Ac叶片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且峰值与生态尺度上的研究相一致;无瓣海桑在15、20盐度、桐花树在0、5盐度时,栅栏组织层数最多。由此可知,Sa适宜作为人工湿地建群种和优势种种植,Ac生长旺盛但增高不大,适宜作为伴生种种植。(2)研究淡水培育对Ac幼苗及Kc、Bg繁殖体的影响,发现三种红树植物均能够在淡水培育下存活,Bg繁殖体萌发率高于Kc,Ac幼苗生长缓慢,Kc生长最旺盛;三种红树植物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随着淡水培育时间延长而增加,增量比较为,Kc>Bg>Ac;淡水培育中,三种红树植物叶片解剖结构中存在较厚角质层,内皮层含有单宁物质。由此可知,Kc生长最旺盛,适宜在种植在人工红树林淡水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