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浙江象山石浦地区下白垩统石浦群野外、镜下及地球化学研究,利用Dickinson砂岩骨架和主微量元素,识别出石浦地区早白垩世大地构造位置为岩浆岛弧、活动大陆边界。从纵向序列来看,大地构造位置由岩浆岛弧逐渐向活动大陆边界转换,显示随着俯冲角度的变化,火山岛弧逐渐的远离石浦地区。通过野外和镜下的详细分析,共识别出19个岩石微相,包括14个碎屑岩岩石微相和5个碳酸盐岩岩石微相。在对各岩石微相的沉积过程进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沉积构造,岩石微相组合,推测石浦剖面发育3个主要的沉积相,分别为扇三角洲相、潮坪相和滨海—浅海相。根据不整合面和沉积趋势突变面将石浦剖面划分为5个完整的T-R层序和1个仅发育海退体系域的层序,并依据各层序内体系域的叠置方式以及沉积相类型初步建立了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发现在阿普特阶至阿尔必阶期间,石浦地区相对海平面在二级旋回上具有持续上升的特征,但在次一级旋回上相对海平面出现多次波动。结合前期同位素年龄数据,发现在123-106Ma 间段内石浦剖面揭示的相对海平面和全球相对海平面变化完全一致,而在106Ma-100Ma时间段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全球相对海平面在106-102Ma上升,102-100Ma下降,而区域相对海平面在106-104Ma上升,104-102Ma下降,随后在102-100Ma迅速上升。考虑到火山岩的发育特征,推测石浦地区区域海平面变化受到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