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形态特征及演化规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开采后,覆岩形成由高应力束组成的应力拱,研究应力拱对控制矿山压力显现和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坚硬顶板具有强度高,厚度大,整体性强等特点,对应力拱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论文针对坚硬顶板对应力拱形态演化影响的问题,基于应力拱理论,开展了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形态特征及演化规律的研究,获得了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形态演化规律,并采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模型实验进行验证,得到的结论和认识如下:(1)引入煤岩体界面应力模型计算应力拱拱脚水平推力,优化了应力拱理论模型。分析了坚硬顶板运动破断与应力拱演化的动态关系,采用递推算法建立了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演化模型,获得了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演化规律:煤层采动后,覆岩形成应力拱;应力拱形态受坚硬顶板控制,并随坚硬顶板运动破断动态演化;应力拱扩展至坚硬顶板前,表现为“⌒型”自由扩展;应力拱扩展至坚硬顶板后,坚硬顶板对应力拱纵向扩展存在屏蔽效应,应力拱表现为“︹型”横向扩展;坚硬顶板破断后,应力拱迅速纵向扩展,坚硬顶板对应力拱存在“束缚”作用,应力拱呈现“葫芦型”扩展。随工作面推进,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形态由“⌒型”、“︹型”、“葫芦型”渐次演变。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形态演化特征,验证了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演化模型的正确性。(2)基于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演化模型,分析了坚硬顶板与其上覆拱形应力集中区(应力拱的一部分)形态特征的关系,选取了对应力拱形态影响较大的坚硬顶板参数(厚度、层位、内聚力)以及采场侧压系数,并应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了参数变化对坚硬顶板上覆拱形应力集中区拱高、跨度、拱脚宽度、应力分布的影响,获得了坚硬顶板参数对应力拱形态特征的影响规律:坚硬顶板力学特征对其上覆拱形应力集中区形态影响较大;随坚硬顶板厚度和层位增加,拱形应力集中区形态逐渐扁平化,坚硬顶板承载作用增强;坚硬顶板内聚力变化对拱形应力集中区形态影响较小,随坚硬顶板内聚力增高,拱脚宽度急剧增大,坚硬顶板内应力增大;随侧压系数增大,拱形应力集中区形态变尖,适当的侧向压力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拱形应力集中区。(3)应用相似模型实验分析了坚硬顶板采场应力拱演化与拱形破坏区内岩层运动破断的动态规律。煤层采动后,覆岩形成拱形破坏区,在破坏区外形成应力拱;拱形破坏区位于应力拱下的卸压区内,其运动扩展受应力拱控制,二者均受到坚硬顶板的影响;坚硬顶板破断前,应力拱和拱形破坏区为“⌒型”自由扩展;坚硬顶板破断后,在拱形破坏区内坚硬顶板形成“砌体梁”或“悬臂梁”结构承担卸压区内岩层载荷;在破坏区外,坚硬顶板改变应力拱形态,应力拱形态演变为“葫芦型”,应力拱与坚硬顶板共同承担上覆岩层载荷。
其他文献
极端冰雪天气时常引发建筑结构的破坏和倒塌,导致巨额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各类屋盖结构由于功能需要、外部造型等原因常常在屋面布置各种形式的屋面局部突出物,使得风
卟啉及其衍生物具有强的分子内π-π堆积作用,并且具有的优异的光物理和光电化学性能,已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及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证实和应用。基于卟啉衍生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矿山在提产能、降成本上寻求新的突破。传统的成井技术被淘汰,深孔爆破成井技术(平行空孔掏槽及群孔球状药包爆破成井)应运而生,但是受地质条
大跨度复合冰壳结构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冰雪结构,从建造材料、建筑造型和建造技术多个方面拓展了传统冰雪结构的边界,并具有薄壳结构空间受力合理、节约材料等优点
电动汽车具有污染少、能量转化效率高等特点,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电池技术发展缓慢,电池能量密度低、充电时间长等
船舶柴油发动机所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是一种严重污染环境与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NH3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3-SCR)由于其高效性和经济性成为最有效的船舶尾气后处理技术之一。
二乙铵四氯合铜([(C2H5)2NH2]2CuCl4)是一种具有热致变色特性的有机无机杂合物,其热致变色温度接近于室温(38-55℃),在相变温度处发生阴离子配位场几何构型转变,并伴随光学性能的突
热电材料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功能材料,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固态转换,在发电和余热回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Half-Heusler合金以其具有较优异的电学性能、机械性能、热稳
近数十年,空间结构领域蓬勃发展,逐步向跨度大、造型优美、功能全面的方向发展。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自重轻、柔性大,自振频率较低且相近,属于动力荷载敏感结构,当其遭受地震、
在煤质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原煤需经破碎后进行氧化和炭化生产工艺处理,然而在此工艺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氧化粉和炭化粉,氧化粉和炭化粉作为煤质活性炭制备过程的副产物,在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