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党委领导研究——以常州大学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治理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教育基石中的领头军——大学,理应率先走在改革的前列。  “党委领导”是我国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经历了“平行融入”、“初步确定”、“极端领导”、“理性回归”、“协调保障”五个阶段,对构建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实现大学的良好治理发挥着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但是,党委领导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受制度环境的影响,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领导客体同样制约党委领导功能的良好实现。  党委领导与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具有一致性,是推动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党委首先要明确领导的对象、内容及方式等边界问题,重视在领导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推进领导的主题、幅度、执行与动力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在把握大学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协调制衡各种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治理氛围,构建多元化的治理监督体系,探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下的共同治理途径的实现,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伐,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提供政治、组织和思想保证。
其他文献
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各民主党派在此大环境下推进自身建设并积极履行国家赋予他们的参政议政职能,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人口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因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