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一个北东向展布的陆内造山带,夹持于碧口地块、南秦岭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和汉南-米仓山构造带之间,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是诸多地块和不同类型造山带以不同方式、不同方向汇聚交接地区,具有复杂的构造图象和拼合历史。本文通过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地球物理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变形特征和变形序列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新进展和初步认识:1、后龙门山造山带物质组成研究新元古代早中-期的基底形成阶段主要以火山喷发和随后的岩浆侵入为特征,其中通木梁群岛弧型火山岩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产物,而刘家坪群裂谷型火山岩、轿子顶花岗岩和大滩花岗岩是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产物;南华纪-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主要以海相沉积环境为主,其沉积环境可划分南华纪-震旦纪阶段的裂解-稳定沉积体系、寒武纪-志留纪阶段的伸展裂陷沉积体系、泥盆纪-中三叠世阶段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体系,包含少量的早奥陶世毛塔子陆内裂谷火山岩系;晚三叠世-新生代陆内造山演化阶段在其北侧碧口地块中形成了具有后碰撞特征的花岗岩,在其南侧前龙门山构造带以及碧口地块南缘局部则以陆相沉积岩系为主。因此,后龙门山造山带是在陆内俯冲造山基础上,后期经历了伸展滑脱、逆冲推覆以及走滑剪切形成的造山带。2、后龙门山造山带构造特征研究后龙门山造山带自晚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的构造变形和构造叠加,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认为可以将其构造变形分为晚三叠世挤压-收缩体制下陆内俯冲变形,早中侏罗世伸展构造体制下滑脱变形和顺层韧性剪切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收缩体制下逆冲推覆变形,晚白垩世-早中新生代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以及中-晚新生代右行走滑剪切变形五期变形。其中,伸展滑脱变形在后龙门山造山带轿子顶穹窿和碧口地块南缘蜈蚣口一带较为明显,向东逐渐减弱。对伸展滑脱构造带中变形岩石的年代学研究表明,该期伸展滑脱形成于193-165Ma,是在陆内俯冲造山后地壳均衡作用影响之下的伸展背景下形成的。3、后龙门山造山带形成演化研究后龙门山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新元古代早中期基底形成,南华纪-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演化,晚三叠世-新生代陆内造山演化三个大的阶段。其中晚三叠世-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可划分为晚三叠世陆内俯冲造山、早-中侏罗世伸展滑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逆冲推覆、晚白垩世-早中新生代左行走滑、中-晚新生代右行走滑五个阶段。可以看出认为龙门山造山带是一个陆内复合造山带,与其南北两侧的构造单元的构造演化息息相关,主要受控于秦岭造山带、扬子地块和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共同作用,构造运动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