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六合彩”在中国肆虐已有多年,警方对此多次开展专项严打活动,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该事件仍然屡禁不止。学界主要从社会学、犯罪学、公共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对其蔓延的危害、特点、原因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地下“六合彩”的泛滥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其间夹杂着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此外,学界对此事件的研究集中在农村地区,但是根据媒体报道,该事件在县城和市区同样泛滥成灾,因此有必要把城镇地区纳入研究视野,以便全面探讨该事件的蔓延特点及治理措施。
在本研究中,笔者以福建省平和县小溪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居民的媒介接触、使用情况以及六合彩参与情况。结果表明:与其他学者对农村的调查相比,县城的公共娱乐设施同样匮乏,民间同样存在“赌博亚文化”,彩民同样信任码书、码报等所谓的“内部资料”,彩民同样经常讨论买码心得;不同的是,县城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性强,居民经常接触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普及率远高于农村地区,彩民的文化程度以高中和中专为主,而非农村的小学文化。但是,县城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相关报道的频率较低,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人们知道地下“六合彩”非法,但对其相关信息的认知度较低;另一方面,彩民中利用互联网接触地下“六合彩”不良信息者为数不少,各种谣言的传播对该事件的蔓延同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媒体对谣言的澄清不够充分,导致谣言根深蒂固。
对报纸媒体,本研究从“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出发,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择三份报纸作为文本,分析当地主流媒体对该事件报道的模式与内容,探寻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主流媒体的反应与不足,并相应地提出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党报还是市场报,当地的主流媒体都没有在该事件的潜伏期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在该事件的爆发期,当地的主流媒体准备不足,报道不充分,无法形成有效的舆论氛围来提高人们对该事件的认知度;从报道总量来看,尽管三份报纸的报道量不在少数,但是由于报道的版面位置不够显著,表现方式不够生动,因此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官方信源,缺乏专家的分析,从而降低了报道的分析深度;此外,报道大部分采用消息的形式,报道内容偏重于案件侦破,显然削弱了报道的可读性。
对互联网媒体,本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采用个案研究以及统计调查的方法,调查地下“六合彩”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路径,研究人们对它的接触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众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六合彩”不良信息,而且借助各种互联网技术,不良信息的到达率极高;由于警方的警力有限,面对海量传播,单靠公安部门来治理显得力有未逮。笔者认为唯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用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民自律以及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个健康、合理、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方能彻底解决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