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硼替佐米的不同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临床难治的骨髓中单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肿瘤,能通过合成并分泌单克隆M蛋白,造成免疫力降低、靶器官损害,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贫血、感染、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症状。MM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约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MM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多发性骨髓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约65岁,男女之比约3:2,每年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约有1.5万人。引起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它是一种具有分泌产生单克隆M蛋白功能,起源于生发中心后B细胞的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MM患者发病时年龄往往偏大,疾病分期较晚,治疗疾病完全缓解率较低,容易产生耐药,复发率、死亡率较高,临床效果不明显。采用化疗并结合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虽然在治疗上能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完全缓解率,但容易复发。此外,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因发病时伴随重要脏器损伤,年龄偏大,感染,移植相关并发症等原因,限制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唯可能治愈MM治疗手段的应用。目前,大部分MM患者的治疗仍以提高生活治量,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最常用、最基本的治疗仍以联合化疗为主。近年来随着新药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等新药的应用,MM患者缓解率明显提高、生存率时间得到明显延长,但MM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疾病,在遗传学异常、治疗反应及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从而产生在整体反应和生存的个体差异,患者接受同样的化疗方案,由于年龄、分期、遗传学异常、肾功能等不同,治疗反应及总生存率具有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常用的含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BADT、BCD、BD之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率之间缺乏相互之间比较,年龄、ISS分期、肾功能、遗传学异常对疗效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9例初治MM患者,分析三种不同治疗方案具体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期对初治MM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目的1、探讨含硼替佐米的3种不同联合化疗方案(BADT、BCD、BD)治疗初治MM的临床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为早期MM患者治疗提供参考。2、探讨年龄、ISS分期及肾功能对含硼替佐米的3种不同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MM的影响,为MM患者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选择。方法1、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和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9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BADT组(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BCD组(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及BD组(硼替佐米+地塞米松)。2、初诊时患者均行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分类、生化、免疫固定电泳、影像学、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遗传学检查。3、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疗效标准对3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4、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釆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BADT组和BCD组较BD组显示出更好的缓解率及有效率,有效率分别为86.9%,73.3和54.8%,缓解率分别为34.7%,33.3%和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年龄分组中BADT、BCD、BD三种治疗方案中青年组患者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中ORR分别为81.3%、50.0%、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ISS分期分组中MM患者ISS I期BADT组、BCD组、BD组CR率和O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I期BD组与BADT组患者的OR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但CR率无统计学差异,Ⅲ期患者BADT组与BCD组CR率及ORR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ADT组及BCD组与BD组CR率、ORR率均有统计学差异。4、在肾功能分组中无论肌酐大于2mg/dl亚组还是肌酐小于2mg/dl亚组BADT及BCD组CR率均高于BD组,在肌酐大于2mg/dl亚组中BADT组与BD组、BCD组与BD组CR率相比较,P值分别为0.034、0.01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肌酐小于2mg/dl亚组BADT组与BD组、BCD组与BD组CR率相比较,P值分别为0.025、0.016,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FISH分组中我们将MM分为FISH正常组和异常组,BADT组、BCD组、BD组三组在FISH正常组及异常组ORR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不良反应BADT治疗组及BCD治疗组出现血液学毒性比例分别为56.5%,53.5%,高于BD治疗组16.1%。BADT组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占60,8%高于BCD组46.6%及BD组35.4%,BCD组及BD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0%、16.1%,低于BADT组39.1%。总体BADT组、BCD组不良反应率较BD组高。结论1、BADT和B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总体反应率及有效率优于BD方案。2、BADT组、BCD组在老年MM组ORR率高于BD组,青年组无差异;ISS分期中ISS I期MM患者BADT、BCD、BD治疗方案CR率及ORR率均无统计学差异,II期患者BADT组ORR率高于BD组但CR率无统计学差异,Ⅲ期患者BADT组与BCD组CR率及ORR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ADT组、BCD组CR率、ORR率高于BD组;在肾功能分组中BADT组、BCD组CR率高于BD组。3、在FISH分组中FISH正常及异常组BADT组、BCD组及BD组ORR均无统计学差异,由于样本量较小,有待于多中心大样本进一步统计分析。4、不良反应BADT治疗组及BCD治疗组发生血液学毒性比例高于BD治疗组;BADT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于BCD及BD组;BCD组及BD组感染发生率低于BADT组;总体BADT组、BCD组不良反应率较BD组高。
其他文献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遭受人类活动干扰后日益化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与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持续利用的优
清代康熙年间,中国与越南保持着稳定的宗藩关系。康熙在位期间,曾五次派遣使臣出使越南,部分使臣留下了记录出使概况的文献。本文简要叙述康熙年间中越两国的宗藩关系和出使概况,并以康熙时期的使越诗文为研究对象,根据使越作品中使臣的足迹,还原清代康熙年间使臣的出使路线,其中从北京到镇南关为国内路线,从镇南关至交州为越南境内路线。通过对使越诗文进行解读,概括出清康熙年间出使诗文的主要内容。使越诗歌主要讨论吴光
纳瓦雷·斯科特·莫马迪(1934-)是美国当代优秀的小说家之一,1969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他的小说《日诞之地》是学者研究美国印第安文化身份的重要文本。基于小说对人物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针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应用品管圈方法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实际造成非预期拔针的真因,制定相应对策,实施标准化管理
手机游戏因其媒介的移动特性及社交化传播互动的特点,通过游戏产品的精心设计和宣传推广,能够形成规模较大的用户群及病毒式传播效应。然而手机游戏的参与便利性、交互性及重
<正>乌梅是由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加工而成,又名梅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酸,性平无毒,归肝、脾、肺、大肠经。《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的"
研究目的:钻孔灌注桩是目前主要的基础形式,随着机械设备的不断改进,钻孔和水下混凝土的工艺已日臻成熟,但一些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钻孔灌注桩为
施工误差是荷载的一种表现形式,建议纳入设计规范需考虑的因素中。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憩室(PAD)与胆道结石的关系以及内镜诊断PA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84例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合并有PAD的患者(PAD组)与同期经ERCP检查无PAD的患
目的:旨在研究乳头状甲状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指征及范围选择提供参考。材料及方法: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省立医院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