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Ni和Co纳米粒子的室温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采用室温液相还原方法制备金属镍和钴纳米粒子。通过改变反应物的量来影响并控制晶体生长过程,从而形成不同形貌和尺寸的晶体粒子。然后测量并分析其吸附性能和磁学性能,并由此找到所合成的纳米粒子在染料污水处理方面作为吸附剂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室温液相还原方法合成镍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纳米粒子的组织形貌。结果表明镍纳米粒子拥有面心立方结构,磁性金属镍纳米粒子粒径在1030nm范围内。镍纳米粒子具有非常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机制主要为化学吸附。对刚果红CR溶液的平衡吸附能力为967.7mg?g-1,在5min内的吸附率为83%。吸附刚果红CR的镍纳米粒子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6 emu?g-1,磁滞回线表明是铁磁性的,并在几秒的时间内全部被磁铁收集起来。因此,镍纳米粒子可作为含CR甚至其他染料的工业废水处理的潜在吸附剂,这将对污水处理领域的实际应用起重要的作用。2.室温液相还原方法合成钴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表征纳米粒子的组织形貌。结果表明钴纳米粒子为密排六方晶体结构,钴纳米粒子尺寸为10-20 nm。钴纳米粒子表现出对有机物(刚果红)非常好的综合吸附能力。对CR的最大吸附量为800mg?g-1,并在2 min内对CR的移除率达到100%。吸附刚果红的钴纳米粒子的饱和磁化强度是49 emu?g-1,吸附刚果红的粒子能容易快速回收。制备的样品表现出的优异的综合吸附性能,可能会使钴纳米粒子成为一种优选的吸附剂,应用于污水处理。
其他文献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要能源之一。它占世界能源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一和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中国在改革开放后
芒果(Mangfera indica L.)是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海南省是我国芒果的主产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由于作用位点单一的特点,加上这类药在海南施用频率高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取3株MBC-S、4株MBC-MR和5株MBC-HR芒果可可球二孢分别进行菌株抗性的遗传稳定性、对温度的敏感性、高渗溶液的敏感、菌丝电导率及相关酶活性检测,旨在探讨菌株可能的抗性特性及抗性生化机制。克隆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机械结构的材料属性差异、几何尺寸误差、装配工艺优劣和载荷波动等多源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结构性能指标产生相应的不确定性。只有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才能保证所得结构设计方案在实际服役中的性能满足要求。然而,国内外现有不确定性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现有研究通常只考虑静态性能的优化,未考虑结构的动态特性是否满足要求,难以保障结构安全稳定服役;其次,
木材种类识别是木材科学和工业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传统上,木材种类识别的工作由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完成,他们基于木材的各种特征(例如颜色、结构和纹理)来鉴别木材。但是人工识别木材种类的准确率不高,而且是一个很耗时的过程。因此,开发自动化识别木材种类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自动识别木材种类的方法一般是先用手工设计的提取器提取木材图像的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运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器来识别木材。但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高效、环保而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内部工作温度均匀性的控制一直是难题,严重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SOFC内部温度的测量是实现温度控制的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智慧医疗的快速发展,可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便携式心电信号采集设备应运而生,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设备在实时性与灵活性方面的不足。然而受到电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出租车上都装有GPS设备,GPS数据中包含着路网中的车辆行驶规律等重要信息,挖掘数据中的隐含信息对车辆出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对出租车GPS数据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路径选择行为建模和路径集生成算法研究上,很少有学者研究出行路径集的特征。据此,本文对出行路径集的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挖掘出租车轨迹数据中隐含的运行规律,探知城市道路的运行状况,进一步提取出租车驾驶员的经验和智慧。
醋酸丁酸纤维素(CAB)是一种纤维素混合脂肪酸酯,具有抗湿、耐紫外线、柔韧、透明、耐寒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皮革光亮剂、木材涂料、汽车漆、油墨等领域。尽管CAB产品在市场上
建筑围护结构是多层多孔结构,在室内外温差和水蒸气分压力差的作用下进行热传递和湿传递。这是一个典型的热湿耦合迁移过程。当材料的孔洞中充满湿空气、液态水或冰时,将直接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日益减弱,传统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战略结构亟待调整,为此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此类清洁能源大多处于电网末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接入和汇集十分困难,并且发电出力不稳定,会不断对电网造成扰动。针对上述可再生能源并网存在的问题,基于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的并网结构凭借其控制灵活、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