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主流的高端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让犯罪手段纷纷呈现出大数据时代特征,可以说,互联网所覆盖的地方就有“互联网+犯罪”。与此同时,一直以来被国家严管严控的涉枪犯罪死灰复燃,公安机关侦破的涉枪犯罪案件和作案成员在逐年递增,持枪人群暗流涌动,一些枪支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危险分子手中,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并对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需要重视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涉枪犯罪案与传统的涉枪犯罪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主要特点是区域跨度更大,动辄跨境,身份隐匿情况突出;犯罪嫌疑人借助通讯手段、网络平台隐匿身份;通过物流网络、网终支付手段,简化交易的流程,种种,从而导致侦查机关的破案周期加长,侦查取证遇到的困难更多。涉枪犯罪活动在利用互联网等技术的基础上,其作案方式逐渐增多,而且新的主体不断增多,通常而言,犯罪分子加以利用的互联网平台、物流快递、通讯运营商等都充当了涉枪犯罪的帮助犯。应对大数据时代犯罪数量井喷的特点,我国的法律监管机制还尚未完善与健全,以刑法为主体的刑罚机制不平衡不系统,针对涉枪犯罪的新主体、新特征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针对新法益的保护过度,以致于在具体执法判案过程中形成掣肘,在放纵真正犯罪分子以持枪犯罪机会的同时,以法律的名义误伤了一些普通群众。在此环境下,本文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征,重新解构涉枪犯罪问题,重点研究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涉枪犯罪法律约束机制的弊端。首先,具体地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涉枪犯罪活动新动向,并将其区别于传统的涉枪犯罪,对大数据时代下涉枪犯罪的法律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其次,细致的辩析了以枪支弹药作为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罪名的法律依据,归纳了大数据时代下涉枪犯罪的新特征。再次,将世界范围内公民持枪率低、涉枪犯罪少的日本和持枪率高、涉枪犯罪多的美国纳入研究范围,比较分析两国涉枪犯罪的法律规制。通过对域外涉枪犯罪的分析,引出本文研究的重点:对涉枪犯罪的立法和法律监管问题,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涉枪犯罪活动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时因为立法延迟而导致涉枪犯罪的主体不断增加,互联网等领域无法具体的界定犯罪分子的法律责任。最后,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多角度的剖析了解决涉枪犯罪问题的相关手段与举措,认为应该借助大数据带来的大变革,顺应时代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枪支认定和鉴定标准,对互联网、物流快递等领域的责任进行具体而详细的划分,通过实施科学的战略决策,从而来更好的控制大数据时代下涉枪犯罪案件的增长速度,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设美好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