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漠化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学术界对其历史时期的形成过程探讨较少。民国时期是我国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因此对民国时期贵州石漠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石漠化演变过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对各种数据和资料的综合分析,力图复原民国时期贵州省石漠化的分布情况,并探讨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首先选取了岩性、降水、坡度、人口和耕地面积五组变量,采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考量以上五个变量对于民国时期贵州各县石漠化的影响,推测民国时期贵州省各县石漠化发生的可能性,然后与同期的一份档案资料进行相互参照和校正,最终复原出民国时期贵州省石漠化的分布情况和严重程度:重度石漠化主要集中于中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尤其是乌江中上游和南北盘江上游。中度石漠化的分布则较广,北部、中部和西部均有大面积分布。轻度石漠化则主要集于东部和南部,以及西部的威宁。无明显石漠化则集中于东南部地区。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贵州石漠化呈现出中部最重、西部及南部略轻、东南部最轻的局面。 本文随后选择了五个较有代表性的县:安顺、盘县、遵义、松桃、荔波,分析其石漠化的程度,并结合各县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形成原因。最后通过对政策、人口、土地等因素的分析,来考察人类活动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