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及空间统计方法的诗词文学空间模式研究——以李杜诗词为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地理学是将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对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始于春秋时期,“文学地理”一词也是由我国的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的。古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重要部分,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而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空间信息进行研究为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作为一门结合了遥感、计算机、地图、地理等多领域层面的综合型学科——地理信息系统(GIS),在不同的领域如国土规划、海洋管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被广泛的运用,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专业特色,也为古诗词空间信息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思路,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古诗词文本中蕴含着多种地理空间信息内容,包括有诗词的创作地点、描述地点以及作者空间信息等等,利用张建立等人提出的古今地名关系的明确定位、方位推测定位、近似替代定位、时空推测定位等解析方法对诗词中蕴含的空间信息进行挖掘与解析,设计完成基于ArcGIS软件中GeoDatabase模型的诗词空间数据库。数据库包含有诗词空间数据库、诗词属性数据库与诗词关系数据库三个子库,通过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以及属性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可以实现对诗词作者、内容、地点等信息的便捷查询。另外,基于此数据库对诗词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现有的空间统计方法,对诗词中隐含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不同作者不同空间信息所表现出的不同分布模式,并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原因。  文章以李白、杜甫诗词空间信息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搜集到的1113首李白诗词与1484首杜甫诗词,提取其创作地点及描述地点为研究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法对李杜诗词文学空间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及对其空间信息进行专题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李白、杜甫诗词空间信息中创作地点及描述地点均为聚集分布,但在聚集程度与聚集中心方面存在差异,杜甫诗词空间信息比李白诗词空间信息聚集程度更高;李白诗词创作地点表现出“两线五核”的空间分布格局,杜甫诗词则是呈现“两线六核”的空间分布格局,描述地点均继承各自作者创作空间的核密度中心,但李白诗词体现出更多核、更广泛的分布特征,这与李杜二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政治经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对文学作品中古诗词中涉及到的空间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文学研究者对诗人有更深度更全面的认识研究,也有利于读者们对李白、杜甫有更理性的解读。通过实证证明,利用GIS技术与空间统计方法结合对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信息进行分析是可行的,对文学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的成分青蒿素(artemisinin)是抗疟特效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青蒿素的主要来源是野生青蒿,而野生青蒿的产量极其不稳定,且不同地区的青蒿素含量有很大不同。我国是世界上青蒿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不多的国家之一,广西的青蒿素含量较高,是我国青蒿的主产区。为在广西找到适合青蒿种植的地区,提高广西青蒿素产量,对广西进行青蒿生态适宜性等级区划,
时空数据模型是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empor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GIS)的核心,它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时态地理数据,由于它的复杂性,目前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本文选取了赣江上游小流域和黔中红枫湖小流域做为研究对象,利用河流水化学组成,溶解态锶特征去示踪河水中溶解质的来源,计算各种岩石风化对河水中溶解态元素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河
学位
本论文以城市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各个因素,为政府管理及规划调控提供借鉴,以合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论文在提出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概念的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包括评价元素的选取以及评价的方法。希望通过建立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及制度,促进名村保护规划有效实施。本文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