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采用四组不同方式治疗窦型根尖周炎,比较每组窦型根尖周炎的窦道消退、就诊次数、牙胶尖带出率以及根管恰填率情况,观察三个月治疗效果的差异,为临床窦型根尖周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窦型根尖周炎的患者80例,随机分配到C、G、CW、GW四组,每组20颗患牙,C组采用传统热牙胶充填,G组采用改良热牙胶充填,CW组采用传统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GW组采用改良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以下患者不纳入实验范围内:根管口未发育完成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者;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影响操作者。初诊时通过临床检查以及X线辅助检查确诊为窦型根尖周炎的患者,开髓,拔髓,疏通根管,再用M3Pro机用镍钛器械配合17%EDTA凝胶预备根管完成,每次更换根管锉之前用2%洗必泰溶液与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干燥根管,封氢氧化钙糊剂,暂封膏暂封,CW、GW两组采用MTC-3多功能微波手术器(25W)照射15分钟,并约患者一周后复诊。复诊时,采用Blanscet m L等[1]制订的窦道消退标准评定并记录四组患者窦道消退情况,若窦道消退或好转且无临床症状,则C组:选取与根管预备完成锉一致的牙胶尖为主尖,调整主尖,拍摄X线试尖片,采用传统热牙胶充填法充填;G组:选取与根管预备完成锉相同型号的04锥度牙胶尖为主尖,调整主尖,拍摄X线试尖片,采用改良热牙胶充填;CW组:操作与C组一致,根管充填完要辅以口外微波(25W)照射15分钟;GW组:操作与G组一致,根管充填完辅以口外微波(25W)照射15分钟;根管充填过程中记录每组主牙胶尖的带出率,根管充填完成后,垫底,树脂或全冠修复,四组均拍摄根管充填完成片,观察并记录根管恰填率,约三个月之后复诊。若窦道未好转,继续换药,约一周后复诊,待窦道消退或好转且无症状后再行充填。最后将实验过程中窦道消退、根管充填过程中牙胶尖带出率、根管恰填率以及根管充填3个月后临床效果进行汇总,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一周复诊时窦道消退及就诊次数方面,传统热牙胶充填法(C组)、改良热牙胶充填法(G组)、传统热牙胶充填法+口外微波(CW)、改良热牙胶充填法+口外微波(GW)组)四组窦道消退率分别为70%、75%、90%、95%,就诊次数分别为2.95±0.36、2.75±0.64、2.1±0.42、2.05±0.59,CW组和GW组在窦道消退及就诊次数明显优于C、G两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W、GW两组之间以及C、G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根管充填时牙胶尖的带出率以及根管恰填率方面,四组的牙胶尖带出率分别为23.53%、5.6%、22.86%、2.94%,恰填率分别为73.53%、91.67%、71.42%、94.12%,C、CW两组牙胶带出数高于G、GW两组,且根管恰填率不如G、GW两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W两组之间以及G、GW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三个月后临床疗效方面,四组成功率分别为90%、100%、95%、95%,CW、四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改良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组与传统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组在窦道消退、就诊次数方面明显优于改良热牙胶充填组和传统热牙胶充填组。2、改良热牙胶充填组与改良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组在根管恰填率以及根管充填过程中牙胶尖带出率方面较单纯传统热牙胶充填组和传统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组表现出了更优的性能。3、在三个月临床症状方面,四组在本实验中无明显的差异。综上可知,将改良热牙胶充填法与口外微波配合起来治疗窦型根尖周炎,不仅缩短了窦道消退时间、减少了术中牙胶尖的带出,也为患者减少了就诊次数、缩短了治疗时间,可在临床上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