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33在TNBS诱导炎症性肠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来源 :广东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肠梗阻,并有恶变倾向,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病风险。机体Th1/Th2型免疫失衡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重要免疫学因素,而维持肠黏膜免疫平衡成为IBD防治的新方法。本课题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Th1型免疫主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为模型,探讨白介素(IL)-33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为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研究目的:1.明确IL-33在TNBS诱导Th1型细胞介导的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探讨相关的免疫学机制;2.过继IL-33诱导的替代活化巨噬细胞(AAM),检测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炎症性肠病防治提供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建立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模型,观察IL-33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IL-33治疗效果,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肠损伤部位巨噬细胞表型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结肠损伤部位细胞因子以及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替代活化巨噬细胞过继至炎症性肠病小鼠,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荧光检测及RT-PCR等实验技术,观察替代活化巨噬细胞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同时过继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F4/80+巨噬细胞,检测巨噬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小鼠结肠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IL-33缓解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结肠病理损伤建立小鼠IBD模型,腹腔给予IL-33治疗后,临床病理表现如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炎症情况明显好转,组织病理损伤减轻;PCR结果显示小鼠结肠损伤部位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表达降低;组织免疫荧光以及PCR结果显示结肠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特异标记基因Arg1、YM1表达升高。2.IL-33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在正常小鼠体内,IL-33腹腔注射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并上调M2型相关分子表达;同时IL-33诱导体外腹腔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3.替代活化巨噬细胞过继治疗缓解炎症性肠病病理损伤IL-33诱导的替代活化巨噬细胞过继治疗能明显抑制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进展,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降低结肠损伤部位TNF-α表达,同时GFP标记的F4/80+巨噬细胞主要分布于结肠粘膜下层及固有层部位。结论:IL-33处理能明显缓解TNBS诱导的IBD病情进展,其免疫学机制可能与诱导替代活化巨噬细胞生成相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