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感染性炎症粘膜上皮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不同类型(实验性糖尿病、非糖尿病)牙龈感染性炎症粘膜上皮大鼠模型,为进一步探讨粘膜上皮闭锁蛋白(occludin)的上皮屏障机制打下基础。方法:选用雄性SPF级Wistar大鼠60只,四周龄,体重180~220克,按照体重随机分为N组(正常对照组)、D组(单纯糖尿病组)、P组(单纯牙周炎组)和DP组(糖尿病牙周炎组)四组。D组、DP组大鼠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的方法诱导生成大鼠糖尿病模型;P组、DP组大鼠采用丝线结扎法结合牙周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 P.g)的方法,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制作炎症粘膜上皮模型,并且同时给予高糖饮食。造模四周后处死动物,取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龈粘膜上皮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立炎症粘膜上皮动物模型成立,并对各组大鼠牙龈粘膜上皮炎症情况进行分级比较。结果:糖尿病大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毛皮失去光泽、活动减少、易感染等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糖尿病组、糖尿病牙周炎组血糖值高于正常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模型成立。病理HE染色显示正常大鼠牙周软组织、牙周膜附着正常,无炎细胞浸润;单纯糖尿病组大鼠牙周软组织有少量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牙周袋;单纯牙周炎模型组大鼠牙周软组织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糖尿病牙周炎组大鼠软组织内可见出血、大量炎细胞浸润、组织纤维化。炎症粘膜上皮模型成立。糖尿病牙周炎大鼠牙龈粘膜上皮炎症分级病理评分与牙周炎组大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成功建立感染性炎症粘膜上皮大鼠动物模型。2.与正常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单纯牙周炎组相比,合并糖尿病的牙周炎大鼠模型牙龈上皮炎症改变最重。第二部分感染性炎症粘膜上皮闭锁蛋白表达的变化目的:对大鼠牙龈感染性炎症粘膜上皮组织紧密连接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进行检测,了解牙龈粘膜上皮组织感染性炎症时闭锁蛋白(occludin)分布及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取大鼠牙龈粘膜上皮组织,部分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牙龈粘膜上皮内闭锁蛋白(occludin)的分布表达的变化。另取部分新鲜组织置于液氮中保存,RT-PCR半定量检测闭锁蛋白(occludin)mRNA表达的变化。实验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闭锁蛋白(occludin)阳性着色主要位于粘膜表浅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为棕黄色。正常牙龈粘膜中,闭锁蛋白(occludin)排列致密连续,阳性表达着色均一;糖尿病组、牙周炎组及糖尿病牙周炎组闭锁蛋白(occludin)表达有中断、排序混乱,尤其糖尿病牙周炎组甚至有表达缺失。牙周炎组及糖尿病牙周炎组闭锁蛋白(occludin) 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牙周炎组比牙周炎组闭锁蛋白(occludin)mRNA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尿病及牙周炎大鼠更易出现牙周粘膜屏障损伤,以糖尿病牙周炎大鼠最为明显。提示在牙龈粘膜慢性炎症过程中,闭锁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糖尿病会加重以上变化,因而使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引起牙龈粘膜屏障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可能为预防和治疗牙周粘膜损伤提供依据。2.粘膜上皮闭锁蛋白(occludin)水平在慢性感染性炎症时表达下调,且与粘膜屏障受损程度有关。第三部分感染性炎症粘膜上皮闭锁蛋白DNA甲基化目的:了解感染性炎症粘膜上皮闭锁蛋白(occludin)DNA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其对粘膜上皮屏障的影响。方法:取大鼠模型牙龈粘膜上皮新鲜组织置于液氮中保存,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MSP)检测牙龈粘膜上皮闭锁蛋白(occlud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对闭锁蛋白(occludi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所有经亚硫酸氢盐处理的标本都有闭锁蛋白(occludin)基因非甲基化产物,未发现闭锁蛋白(occludin)DNA甲基化产物。闭锁蛋白(occludin) DNA甲基化例数和甲基化率均为0。结论:尽管闭锁蛋白(occludin)在不同体质大鼠牙龈粘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但闭锁蛋白(occludin)DNA甲基化与牙龈粘膜感染性炎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可能不具有确切的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