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兔VX2肝肿瘤介入治疗后药物渗透及其与肿瘤间质液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治疗对兔VX2肝癌模型阿霉素药物渗透的影响及其与肿瘤间质液压(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IFP)的关系。 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16只,肿瘤生长17天后,采用1.5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价VX2肿瘤大小,然后随机分成4组:第一组(n=4)经耳缘静脉注射阿霉素,同时开腹采用压力导管测量肿瘤IFP;第二组(n=4)经导管在肝动脉灌注阿霉素,同时开腹采用压力导管测量肿瘤IFP;第三组(n=4)经导管肝动脉灌注阿霉素后,采用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颗粒栓塞肝动脉,同时开腹采用压力导管测量肿瘤IFP。第四组(n=4)经导管肝动脉注入阿霉素碘油混悬液,采用PVA栓塞肝动脉,同时开腹采用压力导管测量肿瘤IFP。干预后1h处死实验动物,对肿瘤组织进行取样。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肿瘤内阿霉素荧光与最近的CD31标记的微血管荧光的距离(即药物渗透距离),分析肿瘤IFP变化百分比与阿霉素药物渗透的关系。 结果:阿霉素荧光主要分布于肿瘤微血管周围,荧光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乏血管区检测不到阿霉素荧光。阿霉素荧光渗透距离,第二、三、四组明显大于第一组(P<0.05);而在三组介入治疗组中,第三组的阿霉素渗透距离比第二组及第四组明显增大(P<0.05),第二组与第四组的阿霉素渗透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IFP变化百分比,第三组和第四明显大于第一组和第二组(P<0.05),而第三组与第四组之间,以及第一组与第二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三组栓塞导致肿瘤IFP下降27.1%,第四组下降31.81%。肿瘤IFP变化百分比与阿霉素药物渗透距离显著性相关(r=0.671,P=0.004)。 结论:经动脉导管内治疗可促进兔VX2肿瘤内的阿霉素药物渗透,,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可明显降低肿瘤内IFP,TAE介导的IFP降低很可能是促进肝肿瘤介入治疗药物渗透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 前列腺素E1对VX2肝肿瘤介入治疗中IFP及药物渗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联合PGE1对肿瘤IFP及阿霉素渗透距离的影响。 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16只待长至17天时,用1.5TMRI评价VX2肿瘤大小,然后随机4组。第一组(n=4)经导管在肝动脉灌注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PGE1),同时开腹采用压力导管测量肿瘤IFP。第二组(n=4)经导管在肝动脉灌注PGE1,30min后再灌注阿霉素,同时开腹采用压力导管测量肿瘤IFP。第三组(n=4)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前PGE1,30min后再灌注阿霉素,再用PVA栓塞肝动脉,同时开腹采用压力导管测量肿瘤IFP。第四组(n=4)经导管肝动脉注入PGE1,30min后再注入阿霉素碘油混悬液,随后用PVA栓塞肝动脉,同时开腹采用压力导管测量肿瘤IFP。干预后1h后取肿瘤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分析VX2肿瘤模型内阿霉素、微血管荧光的分布及两者的关系。 结果:红色的阿霉素荧光分布肿瘤微血管周围,荧光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乏血管区则不能检测到阿霉素荧光。在三组介入治疗组中,第二组(iaPGE1+ia阿霉素)与第四组(iaPGE1+ia碘油阿霉素+栓塞)的阿霉素渗透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第三组(iaPGE1+ia阿霉素+E)阿霉素渗透距离明显比第二组(iaPGE1+ia阿霉素)及第四组(iaPGE1+ia碘油阿霉素+栓塞)大。三组实验中IFP下降百分比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第二组(iaPGE1+ia阿霉素)与第一部分第二组(ia阿霉素)相比较,渗透距离明显增加,IFP下降百分比明显增大。而第三组(iaPGE1+ia阿霉素+栓塞)与第一部分第三组(ia阿霉素+栓塞)、第四组(iaPGE1+ia碘油阿霉素+栓塞)与第一部分第四组(ia碘油阿霉素+栓塞)之间渗透距离及IFP下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导管动脉内灌注PGE1可明显降低经导管化疗灌注组兔VX2肝肿瘤的IFP,进一步促进肿瘤内药物渗透,但对化疗栓塞组的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