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腰骶部局部解剖方法解剖尸体标本的腰椎稳定肌和腰夹脊穴(L1-L5)、肾俞穴、大肠俞穴的深浅层组织结构,分析穴位的解剖层次与腰椎稳定肌的解剖重合度,微调穴位进针位置、针刺角度及深度以制定优化针刺治疗下腰痛穴位组;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并分析优化后的穴位组方结合温针灸疗法对下腰痛的近期疗效及随访1个月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将穴位路径染色,采用局部层次解剖的方法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针刺穴位深度及角度到达的解剖层次,分析传统腧穴与腰椎稳定肌的解剖重合度,微调穴位进针位置、针刺角度及深度,制定下腰痛的优化穴位组方;釆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传统腧穴温针灸组(对照组)与优化腧穴温针灸组(试验组)。传统腧穴温针灸组采用腰夹脊穴、肾俞穴、大肠俞穴、阿是穴、委中穴、秩边穴治疗,其中痛侧腰夹脊穴及大肠俞穴、双侧肾俞穴加用灸法;优化腧穴温针灸组采用微调后腰夹脊穴、肾俞穴、大肠俞穴,余穴同传统腧穴温针灸组且疼痛节段处的腰夹脊穴、痛侧大肠俞穴及双侧肾俞加用灸法。两组均治疗4周,每2日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3次,治疗完成后的随访时间为1个月。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满2周、治疗满4周和随访时的量表评分,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评定治疗的近期疗效和随访时的远期疗效。结果:1.对于腰夹脊穴,进针后,针尖可触及下位椎板处,此处正是多裂肌的起点部位,另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因此想要针刺多裂肌,进针深度需较《针灸学》的0.3-0.5寸更深即1-2寸(24.10~43.94mm),以针尖直达椎板为宜;2.直刺肾俞穴、大肠俞穴时,针尖抵达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深度约1寸(25mm),此深度无法刺激多裂肌的起止点及肌腹。因此我们在假设针刺腰椎稳定肌具有比常规穴位针刺更优的临床疗效前提下,改变肾俞穴、大肠俞穴的针刺角度、深度或者进针位置,起到微调效果:(1)在原有腧穴的进针位置上,改变进针角度即向脊柱方向斜刺约65.8°~71.7°且进针深度需达约1.5寸以上(34.60~36.20mm);(2)改变进针位置,即后正中线棘突旁开2.5cm左右,直刺深度约3.3cm以上,此时针下可有抵触感,即乳突附近;3.两组共完成90例病例治疗观察,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均按要求完成治疗和随访,并完整填写病例报告表,整个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ODI评分和VAS评分与治疗前评分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JOA评分、ODI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为优化腧穴温针灸组好于传统腧穴温针灸组;(3)各时间点疗效评价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为优化腧穴温针灸组好于传统腧穴温针灸组。结论:传统腧穴温针灸组与优化腧穴温针灸组对下腰痛的症状及体征改善在治疗2周、4周及随访1月均具有较好疗效;相对于传统腧穴温针灸组,优化腧穴温针灸组的治疗在2周、4周及随访1月的近远期治疗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