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空间外延性使得这种“复合型”污染已经超越了局部地区单独治理的能力范围,信息资源作为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基础性资源,是消除“信息孤岛”的现实需要,同时信息时代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宏观背景变迁和微观工具变迁。本文是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事实规范研究,同时也是基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理论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旨在通过对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在促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分析,进一步突破我国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瓶颈障碍。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突出信息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资源的联网共享。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SPSS与MATLAB软件对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机制建设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探析了影响该区域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深层次根源,得出京津冀区域在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中也发现该地区在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共识、开放共享技术体系、开放共享安全、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多重交织因素障碍。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主成分分析与层次分析法,对当前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得出促进该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机制发展应当以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组织机制为制约、以开放共享整合机制为依托、以开放共享绩效考核与监管机制为工作基点、以开放共享保障机制为后盾,为我国跨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开放共享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