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

来源 :天津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哲人的追问和探究。在马克思之前,先哲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概括,但最终都没有作出科学的阐释。马克思在对以往哲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继承和批判、尤其是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成果进行合理扬弃的基础上,运用实践的逻辑思维方式来剖析人的本质理论问题。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其中,可以说,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解读是研究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这四篇著作中。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从提出到形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也是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问题从价值本质层面到事实本质层面最终走向价值本质和事实本质统一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四篇著作中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梳理,阐述了这一阶段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渊源,其中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人的本质和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观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的本质思想。   第二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注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残酷处境,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指出人在劳动过程中应该是感到幸福而非不幸,劳动这种生命活动应该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从而提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从人与动物在生命活动中的区别来谈论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然而这些观点的提出并没有将对人的本质的追问落实到社会关系和生产实践中。   第三部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以直观的形式理解人的本质,并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这样就必然导致费尔巴哈抽象的、静止的人本观,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从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人的本质,并在在这篇著作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   第四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基础之上来阐释人的本质问题,其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人的本质是个人在从事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此时马克思关注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走向成熟,他指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个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五部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批判,建构了消灭私有制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并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提出了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本文通过对四篇著作中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内容的介绍,阐述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但是期间对人的本质的诠释并不矛盾,也无正误之说,而是从认为人应该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到提出人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最终指出人的价值本质和事实本质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走向统一的过程,在“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人、发展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建国后干部、工人、农民三级式的社会阶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的中产阶层。[1]虽
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压力等消极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行为表现,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合伙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和独立的民事法律主体,是破产重整制度调整的重要对象。由于合伙企业具有人合性和无限连带责任的特征,又使得合伙企业在重整过程中存在诸多方面
1 抗战爆发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毛泽东适时提出把已经集中起来的主力军分散为许多支游击队,进行敌后抗日游击战。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灵活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袭击战、伏击战、破袭战、围困战等游击战法,零打碎敲地消灭敌人。
尽管婴儿出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物性事实,但是“出生”的社会本质以及它对于生存的重要性使得这一生物过程背后的人类进程注定要镀上一层浓重的文化包衣。对于人的“二次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