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全因死亡的关联关系,同时探讨年龄(80-89岁和90岁及以上)和性别(男性和女性)差异。本研究旨在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状况对晚期寿命的影响,为其未来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作为重要参考。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随机选择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大约一半的城市和县。该调查项目在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此后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跟踪调查,7次随访调查共纳入43487老人。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量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1)将认知功能分为四个分界点:重度认知功能受损(0-17分)、中度认知功能受损(18-23分)、轻度认知功能受损(24-27分)和认知功能正常(28-30分);(2)根据教育水平使用不同认知功能受损的截点,MMSE<18且未接受过教育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MMSE<21且接受教育1-6年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MMSE<25且接受超过6年教育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3)认知功能测试两次,认知功能下降被定义为从基线到下一次随访下降到较低的MMSE类别。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四种认知功能水平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四组生存曲线的异质性检验。采用COX模型中的逐步回归和以往研究中已确定的重要混杂因素来控制影响死亡的混杂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和年龄、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情况、职业、婚姻情况、居住方式、居住地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方式因素(锻炼情况、当前吸烟情况、当前饮酒情况、做家务情况、阅读情况、看电视情况、养花情况和田园工作情况)。采用Cox回归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在进一步的亚组分析中,亚组根据年龄(80-89岁,90岁及以上)和性别(男性和女性)对高龄老人进行分层。结果在本研究1998-2014年的随访调查中,基线共纳入28896名高龄老人,平均年龄为92.85±7.49岁。男性高龄老人占比38.15%,女性高龄老人占比达到61.85%;随访总人年数为106820.99,总死亡率占81.41%。调整混杂因素后,首先,按照MMSE将认知功能分为四个截点,认知功能正常为参照时,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的风险比分别为1.07(1.02-1.11)、1.18(1.14-1.23)和1.42(1.36-1.47),按照教育水平划分认知功能受损后,认知功能受损相比于认知功能正常,风险比为1.31(1.27-1.35);其次,相比于高龄老人一直维持认知功能正常相比,当从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和中度认知功能受损下降到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72(1.57-1.87)、1.83(1.67-2.01)和1.92(1.75-2.10);一直维持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16(1.07-1.25)、1.30(1.20-1.41)和1.76(1.63-1.89)。最后,在高龄老人年龄和性别的亚组分析中,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高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趋势相似,在80-89岁低年龄段中,以按照教育水平划分认知功能受损为例,认知功能受损相比于认知功能正常,风险比为1.39(1.30-1.48),90岁及以上年龄段分别为1.29(1.25-1.34);相比于高龄老人一直维持认知功能正常相比,当从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和中度认知功能受损下降到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80-89岁高龄老人,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84(1.62-2.09)、1.74(1.50-2.03)和2.09(1.79-2.45);90岁及以上年龄段分别为1.55(1.36-1.76)、1.77(1.56-2.01)和1.79(1.58-2.03),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分层后,研究结果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采用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认知功能受损且考虑教育水平和认知功能下降是高龄老人重要的全因死亡风险因素,认知功能下降相比于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提示,动态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定期筛查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受损和认知功能下降,对实现健康高龄化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