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塘盆地是我国海相中-上侏罗统最为发育的地区,也是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和钾盐找矿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突破的地区。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中-上侏罗统出露完整,层序清楚、分层标志明显、化石丰富,是研究羌塘盆地侏罗系的理想载体。该区中-上侏罗统由下而上划分为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和雪山组,岩性变化大体呈“碎屑岩-灰岩-碎屑岩-灰岩-碎屑岩”旋回性变化特征。本文在高分辨磁性地层年代控制下,通过对雁石坪地区中-上侏罗统高分辨碳酸钙含量和天然剩磁强度的功率谱与高斯滤波分析,并结合各组岩性、化石、石膏出露层位,取得如下主要认识和结果:1、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中-晚侏罗世(172.4~156.4Ma)沉积物记录了地层具有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特征,认为地球轨道周期是控制该区中-晚侏罗世沉积旋回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2、172.4~156.4Ma期间,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沉积旋回记录的地球轨道周期的偏心率与岁差周期具有良好线性耦合关系。偏心率与岁差周期对气候控制作用具有“此强彼弱”的旋回特点,这种特点是导致该时期古气候具“湿润(雀莫错组早期)-半干旱(雀莫错组中、晚期)-相对湿润(布曲组-夏里组早期)-半干旱(夏里组中期)-干旱(夏里组晚期)-相对湿润(索瓦组)”变化、地层岩性具有“碎屑岩(雀莫错组)-碳酸盐岩(布曲组)-碎屑岩(夏里组)-碳酸盐岩(索瓦组)”旋回变化的主要因素。3、172.4~166.4Ma(雀莫错组)和162.6~159.2Ma(夏里组)期间,岁差周期对该区古气候起主要控制作用。在这两段时期内,岁差周期功率值明显增大、以及岁差周期对太阳辐射量较高贡献率(正值76.9%),使得太阳辐射量显著增加、古气候表现为干旱的特征。结合石膏出露和碳酸钙含量显著增大层位,认为在岁差周期的强烈控制下,夏里组(162.6~159.2Ma)古气候是该区中-上侏罗世(172.4~156.4Ma)最为干旱时段,并经历了逐渐干旱化过程,特别晚期可能是羌塘盆地成盐或钾的最佳气候时期。4、166.4~162.6Ma(布曲组)和159.2~156.4Ma(索瓦组)期间,岁差周期功率值明显减小,使得太阳辐射量急剧减少(对太阳辐射量贡献率为-73.8%)。而偏心率周期功率值明显增大,对太阳辐射量贡献率为正值(正值26.2%),对太阳辐射量的调控作用略高于岁差周期对于太阳辐射量的调控作用。偏心率周期增强和岁差周期减弱,导致太阳辐射量明显减少、古气候向相对湿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