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C/NF-κB在大鼠晶状体损伤后促进视神经再生的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将变得极其困难。临床上大多数创伤性视神经疾病、退行性视觉通路疾病或缺血性视神经损伤的患者将承受不可逆的视力损害,更严重的会导致视力完全丧失,因此关于视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研究对于患者视力的提高及生活自信心的增强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视神经的起始部是视网膜处的视盘,而视网膜的视盘处汇集了大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cells,RGCs)的轴突。在高等动物中,视网膜视觉输出的相关细胞只有RGCs,所以关于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探讨对视网膜的再生修复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关于视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的方向主要关注于如何在视神经损伤后保留更多的RGCs、如何使保留的RGCs轴突延长、如何恢复视觉靶点之间的联系和功能三个方面。晶状体损伤如何促进受损视神经的再生是当今科研范畴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从调节各个细胞内信号通路、清除再生抑制因子、激活神经胶质细胞、单独或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从不同方面都证明了大鼠视神经损伤伴晶状体损伤可以在一定水平上促进视神经的再生。本课题组对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Müller细胞、Nogo-AmRNA及Nogo-A的表达,巨噬细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锌指蛋白核转录因子4(Kruppel-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4,KLF4)、白血病抑制因子(1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实验研究中,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不同的方式探索了视神经晶状体联合损伤促进受损视神经的再生修复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为视神经损伤后的治疗策略的制定、治疗药物的选用、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次通过对视神经损伤伴晶状体损伤PKC活性与NF-κBp65蛋白表达量的研究,对晶状体损伤后促进视神经再生的机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目的通过对单纯视神经钳夹损伤及视神经钳夹损伤联合晶状体损伤大鼠视网膜中PKC活性与NF-κBp65蛋白表达量的研究,初步探讨视神经损伤伴晶状体损伤促进视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机制,证实晶状体损伤可通过对PKC与NF-κBp65表达的调节来发挥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视神经损伤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方法清洁健康Wistar成年大鼠60只,雌雄不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6只(即A组),假手术组18只(仅暴露而不损伤视神经组,即B组),视神经钳夹损伤组18只(即C组),视神经钳夹损伤联合晶状体损伤组18只(即D组)。A组于正常饲养7d后麻醉过量处死大鼠6只,B组、C组、D组于术后7d、14d、21d分别麻醉处死大鼠各6只。各组每个时间点取2只大鼠行荧光金逆行标记后RGCs进行观察并计数,2只应用氚标记的二丁酸佛波醇脂(([3H]PDBu))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视网膜PKC的活性变化,2只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荧光金标记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组及B组大鼠视网膜铺片中荧光金标记的RGCs,可见被荧光金标记的RGCs的形态学特征具有特异性,呈金黄色,形状大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晰,大小不一,部分细胞突起清晰可见,A组及B组RGCs分布在各个时间点比较稳定。而C、D组视网膜铺片,随着钳夹损伤时间的增加,RGCs的分布逐渐稀疏,RGCs的形状缩小变圆,荧光着色增强,突起肿胀或消失。损伤后7d、14d、21d同一时间点C、D组与B组RGCs计数及标识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一时间点,D组RGCs计数高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B两组RGCs计数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各组PKC活化水平之间相互比较A组及B组PKC活化水平基本稳定,C组及D组视网膜在伤后7d、14d、及21d均可见PKC的活性增加,PKC的活性在视神经钳夹伤后7d后显著增加,并在视神经钳夹伤后14d达到高点,在21d在仍维持较高水平。B组暴露视神经后7d、14d、及21d的PKC活性与A组PKC的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视神经钳夹伤后7d、14d、21d与B组同一时间点PKC的活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D组神经钳夹伤后PKC的活性高于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之间相互比较A组、B组NF-κB p65蛋白表达量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视网膜视神经钳夹伤后可见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增加,在视神经钳夹伤后14d后达到高点后开始下降。在相同时间点C、D两组相互比较,C组神经钳夹伤后的NF-κB p65蛋白表达量高于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视神经钳夹损伤后时间的延长,RGCs计数不断下降,PKC活化水平及NF-κBp65磷酸化水平不断增高至最高点后开始下降。2.视神经钳夹损伤后,晶状体损伤可以上调PKC活化水平,下调NF-κB p65蛋白表达量。3.视神经损伤后,PKC及NF-κB可能参与了晶状体损伤保护神经节细胞的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胎盘的表达情况及不同孕周的变化趋势。方法胎盘组织的检测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