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视角下分拆上市动因研究——基于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的案例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易成本影响着企业的行为,从交易成本视角分析企业分拆上市动因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从交易成本视角出发,构建分拆上市动因分析体系,结合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案例,探究其分拆上市动因,为未来更多企业实现分拆上市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先从理论角度探究分拆上市的核心动因。配置资源的方式有计划指令和市场价格两种常见机制,Coase(1937)提出通过比较两者边际来确定企业规模。因此本文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企业组织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边际企业组织交易成本与规模正相关,边际市场交易成本与规模负相关,假设企业最初处于边际相等的均衡状态。随着多元化企业的发展成熟,为降低交易成本,企业会选择分拆上市。结合分拆上市动因的研究假说,本文认为分拆上市中涉及的企业内部治理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多元化成本和代理成本,企业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融资约束成本和价格发现成本。本文选择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拆上市的核心动因——降低交易成本出发,立足于降低企业内部治理交易成本和降低企业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两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企业内部治理交易成本的角度,具体验证降低多元化成本和降低代理成本动因的有效性。在降低多元化成本方面,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天然会导致低效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各业务的周期性、资产特征及营运周期等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时,多元化成本会更高。房地产开发行业周期性强,营业周期长,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而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周期性较弱,营业周期短,属于轻资产行业,两者存在显著差异。从分拆表现来看,由于碧桂园服务的经营对碧桂园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碧桂园未能明显体现出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后的优势,而碧桂园服务的业务在分拆上市后发展迅猛,分拆后管理面积大量扩张,同时积极开展收并购活动,扩大第三方业务。在降低代理成本方面,部门经理与股东之间和总部经理与股东之间一样也存在代理冲突,分拆上市使得部门经理能够单独持股子公司,且能够在二级市场受到公众的关注,使其行为与自身收益直接挂钩,因此能够降低相应部门的代理成本。一方面,2018年5月21日碧桂园服务实施了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授予管理层股票市值远高于薪酬;另一方面,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后,公司业绩表现更为容易被市场获知和关注,管理人员也会更为在意自己的声誉,从而会尽力提高公司业绩表现。通过观察代理成本替代变量管理费用率的降低,说明代理成本降低。其次,从降低企业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角度,验证降低融资约束成本和降低价格发现成本动因的有效性。在降低融资约束成本方面,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公司优先考虑采用内部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选择股权融资。所以本文从碧桂园服务的内源融资能力、外源融资约束两个维度来分析其分拆前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结果表明,碧桂园服务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利润变现性与成长性,内源融资能力较强,负债率不高,不存在外源融资约束,因此降低融资约束成本不是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的动因。在降低价格发现成本方面,通过观察碧桂园服务上市市盈率可以发现,碧桂园服务市盈率远超过行业平均,上市当日(2018年6月19日)其市盈率为52.02,而行业均值仅为23.85,因此本文认为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后市场价值很可能大于内在价值,分拆上市降低其价格发现成本。再次,本文通过分拆上市宣告后的市场反应分析本次分拆上市对公司的影响,在事件窗口(-20,20)内,碧桂园共实现累计超额收益23.47%,市场对本次分拆上市反应积极。最后,对结论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未来计划分拆上市公司提出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分拆上市的核心动因为降低交易成本,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是为了降低多元化成本、代理成本和价格发现成本。对于未来计划分拆的企业,建议企业在做出分拆上市决策前,应当认清分拆上市的意义,立足自身情况,明确分拆的目的,并选择恰当的分拆方式,才能实现最大的效益。总体来看,本文创新性地以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构建出了分拆上市动因分析体系,该体系除了可以应用于本文所选案例,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分拆上市案例,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理论尚无一致定论,故本文所构建的分拆上市动因分析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社会生产生活的总体水平不断提升,这也促使人民的财富积累不断增加,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人们开始注意到投资理财的重要性,这也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但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近乎疯狂的野蛮式增长模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层出不穷,基于此,国家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
学位
分拆上市是企业收缩性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分拆上市就在欧美国家发展成熟,其对于企业资源配置、公司治理等方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分拆上市在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2004年我国出台境外分拆上市条例后,直至2019年12月证监会正式颁布境内分拆上市新规。鉴于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筹划分拆子公司上市,本文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探析企业分拆上市的路径选择及经济后果。本文选取的案例研究对
学位
2020及2019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均得到修订,投资机构参与并购重组成为资本市场中的浪潮,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空前活跃,投资机构兴致高涨。一方面,随着注册制的放开,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获得资本市场的入场券,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在各行各业有条不紊随行业周期展开,作为企业在产业整合中进行升级以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方式,近年来并购交易数量
学位
2020年适逢我国资本市场成立三十周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讲话为其发展提供了指导纲领与建设性意见。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资本市场建设对于金融系统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成一个有序、合规、透明、有韧性的企业成长的沃土。2020年在我国境内A股IPO的企业不论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创下了十年之最,非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资本市场反而高歌猛进。与此同时I
学位
可交换债券是由上市公司的股东依法发行的,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上市公司股东所持有股票的债券。可交换债券相较于一般公司债券,在退出市场的方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在债券到期前可以通过转股、赎回、回售实现提前退市。经wind数据库统计,目前已退市的可交债中,有近半数是通过100%转股的方式退市的。可交换债券的债券持有人一旦转股,对于债券发行人,即标的股票的股东,实质上构成了“被动”减持。2015年下半年,中国
学位
去杠杆是目前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工作内容,政府逐步退出对国企的隐性担保,促使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化解债务危机。伴随着整体收紧的融资环境,过去众多企业依赖“高杠杆”野蛮生长的企业面临债务集中到期并难以继续维持融资规模的危机,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点出现转变,国企信用债违约余额快速增长,2020年11月地方国企华晨集团、永煤集团以及校企紫光集团接连发生债券实质性违约,国企信用债刚兑“信仰”被打破,给市场造成极
学位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混合所有制改革很长时间内都是是我国的热点话题,历年的国家政策都在积极推进改革的进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通过,赋予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分重要的地位,标志着国企混改进入新阶段。混改的重要任务是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积极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增强国企自身活力,提升企业绩效以及保障国有经济实力
学位
中国债券市场违约频繁发生,从超日债首次打破刚性兑付到引发连锁违约的永煤控股违约事件,如何预判企业发生债券违约的概率成为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同时,以海航集团、乐视网为代表的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的债券违约事件也反映出多元化经营程度在企业的违约事件中起到一定助推作用。那么,多元化经营是否会对企业债券违约带来系统性的负面影响呢?有鉴于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化
学位
2019年6月,科创板正式开板,我国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落地实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主板相比,科创板具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对人力资本,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的依赖度更高。为此,科创板推出了创新性与灵活性并存的股权激励制度,旨在提高科创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从而为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提供智力保障。科创板股权激励监管制度的创新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环境
学位
自2015年以来,沪深证券交易所积极开展“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体制改革。以问询函为代表的“非行政处罚性监管”与以处罚公告为代表的“行政处罚性监管”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政府监督体系的发展完善。问询函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应用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逐步将监管从事前转向事中事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目前,问询函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交易所一线监管的重要方式,研究价值日益凸显。作为信息中介,分析师通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