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硬土应力应变-渗透性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层硬土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性研究。完成了对薄基岩、近松散层下开采的典型深层硬土的颗粒级配分析、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测试等工作;在三轴高压固结仪上完善了高压重塑土样的制作方法;利用自主研发的应力控制式三轴流变仪对典型原状饱和试样进行了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试验,并对非饱和原状土进行了峰后变形破坏阶段的渗透试验;利用应力控制式的SLB-1型三轴渗透仪对严格控制变量的重塑黏土质砂样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及影响因素分析,获得如下主要成果。  (1)根据原状土的物质组成和颗粒级配,确定所取硬土样为含黏土砂和黏土质砂,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表明,原状土含水率提高,抗压强度下降显著。  (2)在轴向0~0.25应变区间内,原状样饱和后的含砂黏土在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系数变化不大,仅在10-9cm·s-1量级上发生变化,说明饱和含砂黏土因开采导致变形或破坏时,隔水性基本保持不变。  (3)在轴向0~0.25应变区间内,原状饱和黏土质砂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系数及变化程度较含砂黏土大,量级10-7~10-8cm·s-1;17%黏粒含量的黏土质砂在变形破坏时形成了稍大型裂缝及较多伴随细小裂缝,是其渗透系数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而28%黏粒含量的黏土质砂则表现为渗透系数变化不明显,与含砂黏土渗透系数随变形的变化特征类似。  (4)非饱和原状土在峰后大变形破坏阶段,表现出渗透系数随应变(破坏变形)的增加而急剧增大的规律,即隔水性能急剧下降。  (5)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黏粒含量、颗粒级配、围压、应变值四变量组合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网络模型,根据模型预测的变量控制曲线可知,黏粒含量及颗粒级配对饱和黏土质砂的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渗透系数影响较大,而围压的影响较小。具体影响方式为相同应力应变状态,渗透系数随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不均匀系数增大而增大;在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系数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
其他文献
近年来,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公平理念下,如何保证特殊儿童也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也随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一种有利于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形式——随班就
期刊
我国西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开发西部山区的水能资源,已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关键措施之一。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山区水利枢
受煤系储层低孔、低渗特征的影响,煤系气开发过程中需对含气储层进行射孔压裂改造,因此探索煤系含气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及压裂裂缝扩展行为是提高压裂改造效果的理论基础。基于黔
关于牵引式滑坡变形演化方面的研究,现有文献很少,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牵引式滑坡一般是由于坡脚冲蚀或开挖等因素引起,综合的不利因素导致牵引区滑体失稳,随着变形的
江西省会昌县杨叶地区地处武夷山隆起地带的西侧,属于南岭成矿带中东部。区域构造上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段部分、“武夷山北东-北北东构造带”的南段。本论文结合生产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传感器的种类更加丰富,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近年来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增速明显。对目标物体的识别与定位能力是智能服
本论文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和相控序贯高斯模拟的方法,对长4+5下段储层进行详细研究,并对其建立有效三维地质模型,有助于油田科研与实际应用,为今后油田开发提供指导性意见。  
学位
Hierarchical WO3 nanomesh, assembled from single-crystalline WO3 nanowires, is prepared via a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thiourea (Tu) as the morphology-controll